这话一出口,窦皇后眼睛都亮了——她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宦官,居然有这么深的心思。其实蔡伦不是想“搞宫斗”,他只是看透了宫廷的规则:要想获得权力和资源,就得跟对人。窦皇后是后宫之主,要是能帮她解决难题,将来自己搞发明,说不定能拿到“宫廷资助”。
接下来的日子,蔡伦成了窦皇后的“秘密智囊”。他不直接参与构陷,只给窦皇后出“主意”:比如让窦皇后派人去宋贵人的宫里,找一些“违规”的东西;比如教窦皇后在汉章帝面前“吹耳边风”,说宋贵人“私下里搞巫蛊,想咒皇后”。这些手段搁现在看很“阴险”,但在当时的宫廷里,却是“生存必备”——蔡伦就像个“职场老油条”,一边保全自己,一边为自己的“发明计划”铺路。
汉章帝果然信了窦皇后的话,废了宋贵人,把太子刘庆贬为清河王,还立了窦皇后抚养的皇子刘肇为新太子。窦皇后感激蔡伦,把他提拔为“中常侍”——这可是宦官里的高级岗位,能直接陪在皇帝身边,参与朝政讨论。这一年,蔡伦才20多岁,成了东汉宫廷里最年轻的“权力玩家”之一。
有人说蔡伦“趋炎附势”,可他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当中常侍能接触到更多的官员、更多的书籍,还能向皇帝提建议——将来要是想搞“造纸试验”,只要皇帝点头,就能拿到钱、拿到人、拿到材料,比当个小宦官强一百倍。
果然,汉章帝去世后,10岁的刘肇即位,就是汉和帝,窦皇后成了窦太后,临朝听政。蔡伦因为是“窦太后的人”,地位更稳了,还被封为“龙亭侯”,有了自己的封地。这时候的他,终于有了搞发明的“资本”——他可以以“改进书写载体,方便朝廷办公”为由,向窦太后申请试验经费和场地。
窦太后本来就觉得蔡伦“靠谱”,一听这事儿能帮朝廷节省开支(竹简要砍竹子,缣帛要养蚕,都不便宜),立马就同意了:“给你拨钱,给你派人,你要是能搞成,算你大功一件!”
蔡伦听到这话,差点激动得跳起来——他等这一天,等了整整十年。从13岁入宫时的“好奇少年”,到20多岁的“宫廷高管”,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那个“让所有人都能方便写字”的梦想。现在,“纸神”的创业项目,终于要正式“立项”了。
第三章 纸神的创业路:把“书写痛点”踩在脚下
拿到“宫廷投资”的蔡伦,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研发团队”——他从宫里挑了几个手巧的工匠,又从民间招募了几个懂纺织、懂草木加工的师傅,还亲自去全国各地“调研”。用现在的话说,这叫“用户需求分析+供应链考察”,蔡伦做得比现在很多产品经理都认真。
第一节 痛点调研:东汉人写字有多难?
蔡伦的第一站是洛阳的“藏书阁”——这里藏着全天下最多的竹简和缣帛书。他跟管藏书阁的官员商量,能不能“体验”一下搬书的感觉。官员笑着说:“你一个侯爷,还干这粗活?”蔡伦说:“不体验,怎么知道问题在哪儿?”
他试着搬一捆记载《论语》的竹简,一上手就懵了——这一捆足足有30多斤重,比他小时候扛的柴火还沉。他问官员:“要是想把《论语》全搬走,得多少人?”官员说:“《论语》有二十篇,光竹简就得装五辆马车,最少得十个壮丁才能搬动。”蔡伦又拿起一卷缣帛书,手感是好,可摸了摸布料的厚度和光泽,心里就有数了:这一卷缣帛,够普通老百姓吃一个月的饭,谁舍得用来写字?
离开藏书阁,蔡伦又去了洛阳的“私塾街”。他看见一群学生背着“竹简书包”,一个个弯腰驼背,跟背着块大石头似的。有个学生抱怨:“先生让我们背《诗经》,我背了三捆竹简,肩膀都磨红了,还没背完一半!”还有个老秀才,正拿着毛笔在缣帛上写字,写着写着就停了,对着缣帛叹气:“这玩意儿太贵了,写错一个字都舍不得改,只能换一块重新写,我这半年的俸禄,都快花在缣帛上了!”
蔡伦把这些“痛点”一条条记在心里(当然,是记在竹简上,不然买不起缣帛):
1. 竹简太重,不方便携带,一篇长文章得用马车拉;
2. 竹简太占地方,一间屋子放不了多少书;
3. 缣帛太贵,普通人和小官员用不起;
4. 不管是竹简还是缣帛,都不方便修改,写错了要么刮掉(竹简),要么扔掉(缣帛),太浪费。
“看来我的目标很明确了,”蔡伦对研发团队说,“咱们要搞的这个‘新载体’,必须满足四个要求:轻、便宜、能大量生产、方便书写修改。”这四个要求,放在现在就是“产品核心卖点”,蔡伦在两千多年前就想明白了,不得不说,这“纸神”的脑子,确实比一般人转得快。
第二节 材料海选:从树皮到渔网的脑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