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被三国乱世“逼疯”的史界卷王与《三国志》编纂大神
第一章 童年爆款:“益州小史官”的历史启蒙暴击
西晋太康元年,当陈寿捧着刚定稿的《三国志》手稿长叹“终于写完了”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个在西晋都城洛阳默默耕耘的史官,早在童年时就埋下了“折腾三国历史”的种子。陈寿的老家在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三国时期属于蜀汉地盘,他的老爹曾是蜀汉将领马谡的参军——没错,就是那个失了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的马谡。老爹因为马谡的事儿受了牵连,一辈子仕途不顺,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就逼着陈寿“啃史书”,硬生生把一个本该掏鸟窝、摸鱼虾的四川娃,逼成了“自带历史滤镜”的神童。
陈寿的第一个雅号,是街坊邻里给起的“益州小史官”。这孩子有多离谱?别的小孩放学回家,要么跟小伙伴玩“打仗游戏”,要么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他却抱着一本破旧的《春秋》啃得津津有味,还总爱给小伙伴“讲历史段子”。有一次,一群孩子模仿三国打仗,有人扮演刘备,有人扮演曹操,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陈寿冲上去大喊一声“别打了!我给你们评评理!”,然后搬来一块石头当桌子,唾沫横飞地讲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把两边的孩子都听呆了,连打架的事儿都忘了。
更搞笑的是,陈寿从小就有“史官强迫症”。有一次,邻居家的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桃园三结义”,为了热闹,特意加了“张飞挥着丈八蛇矛挑飞吕布”的情节。陈寿当场举手反驳:“爷爷,您讲错了!根据《英雄记》记载,吕布的武艺比张飞高,张飞根本挑不飞他!” 老爷爷被怼得下不来台,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小屁孩,懂什么!讲故事不就得热闹点吗?” 陈寿梗着脖子反驳:“讲故事也要讲事实!不然就是骗人!” 从此,“益州小史官”的名声传遍了安汉县,大家都知道,陈家有个“认死理的小历史迷”。
陈寿的童年,除了啃史书,还有一个“阴影”——老爹的“街亭后遗症”。老爹总爱跟他说:“儿子啊,你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可别像马参军那样,刚愎自用,最后误了大事!” 这句话被陈寿记了一辈子,后来编纂《三国志》时,他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格外谨慎,连曹操的功过、诸葛亮的得失都敢直言不讳,堪称“史界耿直boy”。
少年时期的陈寿,拜了蜀汉着名学者谯周为师。谯周是个“老顽童”式的大学者,讲课不按常理出牌,经常在课堂上跟学生们开玩笑。有一次,谯周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刘备和曹操谁更厉害?” 学生们要么说刘备仁厚,要么说曹操雄才大略,只有陈寿站起来说:“刘备仁厚但优柔寡断,曹操雄才但多疑残暴,两人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 谯周听了,哈哈大笑:“好小子,有我当年的风范!做学问就该这样,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在谯周的教导下,陈寿的史学功底越来越扎实,“益州小史官”逐渐长成了“蜀汉青年史学大咖”。
不过,陈寿也有“翻车”的时候。有一次,谯周让他写一篇关于“诸葛亮北伐”的评论,陈寿为了彰显自己的见解,写了一大堆批评诸葛亮“连年北伐,劳民伤财”的话。谯周看了之后,把他骂了一顿:“你只看到北伐的弊端,却没看到诸葛亮北伐是为了‘以攻代守’,保住蜀汉的基业!做史官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历史背景!” 陈寿听了,脸红得像个苹果,赶紧修改评论,从此养成了“多查史料、多思多想”的习惯。
第二章 蜀汉仕途:“耿直笔杆子”的职场踩坑记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这一年陈寿31岁,刚在蜀汉官场混了没几年。他本来凭借才华,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负责掌管国家藏书和档案,算是个“体制内的文化人”,可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变通,硬生生把职场之路走得坑坑洼洼,还得了个“耿直笔杆子”的雅号——意思是“写东西一针见血,得罪人一马当先”。
陈寿刚当官那会儿,蜀汉的掌权者是宦官黄皓。黄皓仗着后主刘禅的信任,专权跋扈,朝廷大臣们要么趋炎附势,要么明哲保身,只有陈寿,偏偏要“逆流而上”。有一次,黄皓想让陈寿在史书中美化自己的亲信,特意派人送了一堆金银珠宝给陈寿。陈寿当场把珠宝退了回去,还对来人说:“史书是记录历史的,不是用来讨好权贵的!想要美化自己,就好好做事,别搞这些歪门邪道!” 来人把这话转告给黄皓,黄皓气得咬牙切齿,从此就把陈寿当成了“眼中钉”。
没过多久,黄皓就找了个借口,把陈寿贬到了地方上做小官。有人劝他:“陈寿啊,你何必跟黄皓对着干?稍微变通一下,日子不就好过了吗?” 陈寿摇摇头:“我是史官,要是为了当官就歪曲历史,那我还不如回家种地!” 就这样,“耿直笔杆子”陈寿,在蜀汉官场第一次栽了跟头,被贬到地方后,他也没闲着,反而利用职务之便,收集了很多蜀汉官员的事迹,为后来编写《三国志·蜀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