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记国内的事,他还得管“国际新闻”。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快递,诸侯之间的消息全靠“使者传信”,有时候一个消息从齐国传到鲁国,得走十几天,还可能传错——比如本来是“齐景公要和鲁定公结盟”,传到曲阜就变成了“齐景公要打鲁国”,左丘明每次都得反复核对:找使者问细节,找去过齐国的商人求证,甚至还会派自己的弟子去邻国“蹲点”,就怕写了“假新闻”。有次齐国使者来鲁国,左丘明拉着人家问了一下午“齐晋鞍之战”的细节,使者被问得烦了:“左太史,你比我们齐国的史官还较真!”左丘明认真道:“我写的不是‘八卦’,是‘历史’,差一个字,就是对后人不负责。”
最头疼的是“平衡各方关系”。春秋时期的诸侯,个个都想当“霸主”,都想让史官把自己写得比别人强。比如晋文公打赢了城濮之战,派使者来鲁国,想让左丘明写“晋文公大败楚军,威震天下”,楚国使者也来了,想让他写“楚军虽退,仍保有实力”。左丘明不偏不倚,写了“晋师败楚师于城濮,楚师还”——既说了晋国赢了,也没贬低楚国,两边使者都没话说。后来有人问他:“你就不怕得罪大国?”左丘明反问:“我是鲁国的史官,不是晋国的,也不是楚国的,我只对‘史实’负责,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历史。”
那时候的史官,还有个“高危任务”——记录国君的“黑料”。鲁昭公曾经偷偷把鲁国的土地送给季孙氏,这事本来想瞒着,结果被左丘明知道了,非要记下来。鲁昭公急了,派人去威胁他:“你要是敢写,我就撤你的职!”左丘明一点不怂:“我爹告诉我,史官的笔比剑还硬,你能撤我的职,却改不了我写的字。”最后鲁昭公没辙,只能让他写——后来孔子看到这段记录,感叹道:“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左丘明觉得这事丢人,我也觉得丢人”,可见左丘明的“三观”有多正。
就这样,左丘明当了几十年的“鲁国太史”,记了无数大事小情,竹简堆得比他的人还高。别人都觉得他累,他却乐在其中:“每天写点东西,看着竹简上的字,就像看着鲁国的日子一天天过,踏实。”谁也没想到,后来他会把这些“日常记录”,变成一本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爆款书”。
第三章 《左传》诞生记:把“春秋流水账”改成“诸侯大戏台”
如果说《春秋》是春秋时期的“官方流水账”,那左丘明写的《左传》,就是“流水账的升级版——带剧情、带旁白、带人物心理的历史大戏”。
先说说《春秋》是啥。那时候鲁国的史官,每年都会写一本“年度大事记”,就叫《春秋》,内容特别简略,比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桓公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跟现在的“日历备注”差不多,别说普通人看不懂,就算是贵族,不了解背景也不知道发生了啥。左丘明当了几十年太史,天天看《春秋》,越看越觉得“憋屈”:“这么多精彩的事,就写十几个字,后人看了还以为春秋时期的人都在摸鱼呢!”
于是他决定:“我要给《春秋》‘加戏’——把那些没写出来的细节、没说清楚的因果,都写明白!”这就是《左传》的由来,全称《春秋左氏传》,简单说就是“给《春秋》写的‘说明书’+‘番外篇’”。
写《左传》可不容易。那时候没有“资料数据库”,左丘明只能把自己几十年记的竹简,还有鲁国档案馆里存的旧竹简,一堆堆搬出来,趴在桌子上慢慢翻。有时候为了弄清楚“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背后的故事(《春秋》里就这么写),他得翻十几捆竹简:找郑国的使者记录,找鲁国大夫去郑国的见闻,甚至还得找老史官打听当时的八卦——最后才弄明白,这是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争夺王位的故事,里面有母亲偏心、兄弟反目、最后庄公后悔的情节,左丘明把这些都写进《左传》,还加了一句庄公的心理活动:“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干坏事多了肯定会完蛋,你等着瞧),一下子就让这个故事活了。
那时候写东西,可比现在难多了。没有纸,只能写在竹简上,写错了就得用小刀刮掉,有时候刮得太狠,竹简都破了;没有“标点符号”,全靠句子的停顿来区分,左丘明怕后人看不懂,就特意把长句子拆短,还在关键地方加“也”“矣”这样的语气词;更没有“打印机”,写完了还得自己抄几份,一份存鲁国档案馆,一份自己留着,一份给信任的弟子——后来《左传》能传下来,全靠这些手抄的竹简。
左丘明写《左传》,有个“原则”:不瞎编,但也不隐瞒。比如写“齐桓公称霸”,他既写了齐桓公的英明(比如“尊王攘夷”,帮周天子撑场面),也写了他的缺点(比如晚年宠信奸臣,最后死得很惨);写“晋文公重耳”,既写了他流亡十九年的辛苦,也写了他回国后杀对手的狠辣。有人劝他:“你把霸主写得这么‘不完美’,不怕后人骂你?”左丘明笑了:“历史不是‘英雄赞歌’,是人写的,人有优点就有缺点,我要是只写好的,那不是历史,是童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