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副参谋长的到来以及即将抵达的东北技术支援小队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独立一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紧锣密鼓的筹备
迎接支援小队的准备工作迅速提上日程,并成为全团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生活保障是首要任务。 苏青负责的后勤部门面临着巨大压力。支援小队来自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东北,如何让他们在这艰苦的戈壁环境中尽量住得舒服一点,吃得习惯一点,成了头等大事。
新的、更坚固保暖的“干打垒”宿舍(一种用土坯砌筑,比地窝子条件好的住房)被紧急规划建设。仓库里库存的、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细粮、罐头、食用油被单独划拨出来。秦湘云甚至组织妇女们,用新织的粗布赶制了一批新的被褥和床单。尽管条件依旧简陋,但独立一团拿出了自己能提供的最好的一切。
生产现场的整顿也同样重要。 宋书羽和郑教授几乎泡在了煤矿和小高炉工地。
煤矿方面,着重整顿开采面的秩序,强化安全措施,清理碎石,使得作业区域看起来更规范、更安全。还将开采出的优质煤炭单独堆放,准备让专家们检验。
小高炉则在进行出铁后的第一次停炉检修。宋书羽带领技术骨干,仔细检查炉衬的侵蚀情况,清理渣铁,为后续可能的技术改造做准备。他还组织人力,将炼铁车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工具摆放整齐,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
水电站的选址前期勘探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支援小队会带来更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但独立一团也不能完全被动等待。宋书羽亲自带队,沿着孔雀河上游进行初步踏勘。
他们寻找河道收窄、落差增大、且两岸地质条件稳固、便于施工的河段。这项工作并不轻松,需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水电站建成,将给基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的、稳定的光明,以及驱动更多机器的强大动力!
思想的波动与引导
伴随着巨大机遇而来的,也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思想波动。部分战士,尤其是一些老资格的战斗骨干,看到团里为了迎接技术专家如此兴师动众,心里隐隐有些不是滋味。
“好家伙,来的可是真佛啊,咱们这庙都快装不下了。”
“又是盖新房又是准备细粮,咱们自己过年都没这待遇……”
“以后是不是都得听这些专家的了?咱们这些老粗……”
这些议论虽然声音不大,但也反映了一部分人面对新事物、新力量加入时,本能的不适应和些许的抵触情绪。
孙德胜和李铁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苗头。在一次全团干部大会上,孙德胜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
“……同志们!我知道,有些同志心里有想法,觉得我们对技术专家太重视了,有点委屈了咱们自己的弟兄!”孙德胜声音洪亮,目光扫过全场,“我告诉你们,这种想法要不得!是狭隘的!”
他走到台前,语气诚恳而有力:“咱们独立一团,是怎么从无到有,在这戈壁滩上站稳脚跟的?靠的是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精神!这一点,永远不能丢!但是,光有精神就够了吗?”
他指着窗外:“我们想要更好的枪炮,靠精神能造出来吗?我们想要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靠精神能实现吗?我们想要在这戈壁滩上建起真正的‘塞外江南’,靠精神就能种出庄稼、盖起工厂吗?”
一连串的发问,让台下陷入了沉思。
“不能!”孙德胜自问自答,“我们需要技术!需要科学!需要知识!上级派技术专家来,不是来享福的,是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来给我们插上翅膀的!他们是我们的同志,是我们建设强大边疆的宝贵财富!尊重他们,支持他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未来,支持我们共同的事业!”
李铁柱也补充道:“战斗和生产,分工不同,目标一致!没有前线将士流血牺牲,就没有后方的和平建设!没有技术专家的知识力量,我们就要付出更多鲜血和汗水!两者缺一不可!谁要是再在背后嚼舌根,搞不团结,别怪我老李不客气!”
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和纪律要求,迅速统一了全团的认识。那种微妙的抵触情绪被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迎接新生力量、共同开创未来的期待感。
宋书羽的蓝图
在忙碌的筹备间隙,宋书羽的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更加宏伟的蓝图。技术支援的到来,特别是水电站的可能性,让他很多之前受限于条件而无法实施的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伏在案头,借着油灯的光亮,在纸上写写画画:
· 煤矿:在支援专家指导下,实现半机械化开采,提升产量和安全性。
· 钢铁:对小高炉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利用系数和铁水质量,为下一步生产钢创造条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m.zjsw.org)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