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成功发电的狂喜,如同孔雀河奔涌的春潮,席卷了独立一团的每一个角落,持续了数日之久。当最初的激动逐渐平复,那遍布基地、驱散千年黑暗的明亮灯火,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光明和心理上的慰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乎未来发展的“重量”。
效率的变革
最先感受到这“重量”的,是各个生产单位。
炼钢车间的夜晚不再依赖于火光摇曳的炉口和数量有限的汽灯,大功率的照明灯将整个车间照得亮如白昼。王振虎和技术员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钢水的颜色、炉衬的状况,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夜班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都上了一个台阶。
煤矿的井口和关键作业区域也亮起了电灯,虽然限于功率和线路,还无法普及到井下深处,但地面运输、筛选和夜间值守的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就连秦湘云的学校,晚间的识字班和技术启蒙班也不再受油灯熏眼之苦,学员们可以在明亮的光线下更专注地学习。秦湘云甚至开始筹划,利用电力尝试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教学工具。
需求的井喷
然而,光明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力近乎贪婪的渴求。
“宋工,我们车间想增加两台小型机床,需要稳定的电力!”
“宋工,煤矿希望能给井下的水泵和局部通风装上电!”
“宋工,后勤部门问,能不能给食堂也通上电,改善一下伙食加工?”
“宋工,家属区能不能拉上电灯?孩子们晚上写作业也方便……”
各个连队、部门、甚至普通家庭的请求,如同雪片般飞到宋书羽的案头。这座设计功率本就不算很大的水电站,在满足了基本照明和少数关键生产需求后,其发电能力几乎瞬间就被瓜分殆尽,甚至出现了捉襟见肘的迹象。
分配的难题
电力的分配,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不再是简单的物资调拨,而是涉及到发展优先序、公平与效率平衡的战略抉择。
孙德胜、宋书羽、李铁柱以及负责后勤的苏青,不得不坐下来,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电力分配方案。
“毫无疑问,生产必须优先!”李铁柱态度明确,“特别是钢铁和煤矿,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水电站自己的维护和扩容也需要电力。”
“但是,民生也不能不考虑。”苏青提出不同意见,“战士们辛苦了一天,晚上有个亮堂的环境休息、学习,也能提升士气。而且,学校的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还有安全防卫,”陈刚补充道,“一些关键的哨所和照明塔,夜间用电灯,视野和警戒效果比火把和油灯好得多。”
大家各抒己见,都有道理。有限的电力,如同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所有需求。
宋书羽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了然。他开口道:“同志们,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发展中的烦恼’。这说明我们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但电力短缺,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他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我建议,采取‘保障重点,兼顾一般,逐步推广’的原则。首先,绝对保障水电站自身、钢铁、煤矿核心生产、以及关键军事设施的用电。其次,优先满足学校、医院(筹建中)、指挥通讯等公共服务用电。然后,再根据电力盈余情况,逐步向普通连队、后勤单位和家属区扩展。同时,我们要制定用电规范,提倡节约,杜绝浪费。”
这个相对公平且着眼于长远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一份详细的《独立一团电力分配与管理暂行规定》很快出台并严格执行。虽然暂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但透明的规则和可见的改善前景,让大多数人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新的视野与压力
拥有了稳定的电力,宋书羽脑海中许多被压抑的想法开始活跃起来。他望着窗外明亮的灯光,思考的已经不仅仅是多开几台机器,而是如何利用电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小型化的电弧炉炼钢?更精密的电动机床?甚至……无线电通讯设备的进一步升级?
这些想法让他兴奋,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每一项新技术的引入,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电力、更专业的人才、更复杂的维护。水电站的现有容量,很快又会达到瓶颈。
光明的重量,就在于它照亮了前路,也凸显了自身的不够强大,催生着更迫切的、向前发展的动力。
宋书羽知道,独立一团不能停下脚步。他们必须在这光明的基础上,规划下一阶段的能源蓝图,或许是扩建水电站,或许是寻找新的能源,否则,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很可能成为制约更快发展的桎梏。
灯火辉煌的夜晚,映照着的不仅是战士们欣慰的笑脸,更是宋书羽等开拓者眼中,对更强大动力、更广阔未来的深深思索。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m.zjsw.org)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