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的激情尚未完全平息,宋书羽就将团党委成员和技术骨干们召集到了会议室。系统新解锁的“小型水泥立窑”技术蓝图,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同志们,”宋书羽指着黑板上绘制的简易立窑结构图,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这是我们实现下一个飞跃的关键——水泥!有了它,我们可以建造更坚固的水渠,告别土渠年年清淤的困扰;可以建造更宽敞、更安全的厂房,让我们的机器不再受风沙雨雪的侵蚀;甚至可以建造真正的学校、医院和宿舍,让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战友,能有一个更像样的家!”
他的话,描绘出一幅令人向往的图景。王团长目光炯炯,用力一拍桌子:“干!必须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老宋,你就说,需要什么?”
“困难很多。”宋书羽没有回避,“首先,是原料。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粘土和铁粉。石灰石,我们需要找到可靠的矿源。粘土好办,附近就有。铁粉可以从我们钢铁厂的矿渣和粉尘中想办法。”
“其次,是工艺。立窑烧成是关键,温度控制要求极高,需要稳定的、较高的温度。这对我们的耐火砖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我们现有的耐火材料,可能扛不住。”
“最后,是燃料。需要大量的、热值稳定的煤炭。我们的煤矿产能,必须跟上。”
问题一个个摆上台面,沉重,却并未让大家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找矿的事情,交给我!”地质科出身的郑教授主动请缨,“我带几个人,再请阿卜杜勒大叔帮忙找几位熟悉周围山地的向导,明天就出发!”
“耐火材料的问题,我们车间来攻关!”王振虎瓮声瓮气地说,眉头紧锁,但眼神坚定,“不就是耐高温吗?无非是调整配方,改进烧结工艺。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我就不信,我们独立一团炼得出钢,就烧不出合格的耐火砖!”
“煤矿这边,我亲自下井督战!”负责矿山的副团长表态,“保证煤炭供应,绝不让水泥窑断了炊!”
一场围绕水泥的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郑教授带着勘探小队,骑着骆驼,再次深入群山。这一次,他们目标明确,寻找灰白色、质地较纯的石灰岩。阿卜杜勒派来的向导果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凭借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和对山地的熟悉,带领勘探队避开危险区域,直指可能的矿点。经过数日跋涉和艰难采样,终于在一处距离基地约三十公里的山坳里,发现了储量可观、品位不错的石灰石矿!
消息传回,基地一片欢腾。王团长立刻下令,组建采矿连,修建简易道路,不惜一切代价,将石灰石运回来!
与此同时,王振虎车间的耐火砖攻关也进入了白热化。试验了无数种粘土和矿物的配比,烧废了一窑又一窑的半成品。车间的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形状、颜色的失败品。张建业带着维修班,几乎住在了试验窑旁边,随时调整和改进窑体结构。
宋书羽则泡在实验室和王振虎的车间里,利用系统提供的理论知识,指导他们分析失败原因,调整配比方案。他提出的“采用高铝矾土(一种本地能找到的矿物)提升耐火度”的建议,给了王振虎新的方向。
终于,在经历了第十七次失败后,第十八窑烧制出来的耐火砖,在高温测试中,坚持到了预定的时间而没有软化变形!
“成功了!”王振虎拿起那块尚且温热的、暗红色的耐火砖,双手微微颤抖,这个钢铁般的汉子,眼角竟有些湿润。张建业和工友们更是欢呼雀跃,这小小的砖头,凝聚了他们太多心血。
原料和关键材料问题逐一解决,水泥立窑的建造,正式提上日程。宋书羽带着“种子计划”的成员们,日夜研究图纸,计算数据,准备在选定的场地上,打下这“奠基之石”的第一根桩基。所有人都明白,当这座窑点火的那一刻,独立一团的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以钢筋混凝土为标志的硬核时代。
---
第122章:湘女们的“半边天”与识字班的蜕变
(本章字数:约4180字)
就在男人们为了水泥、钢铁和矿山挥汗如雨时,秦湘云和基地的妇女同志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撑起着独立一团的“半边天”,并且不断拓展着这片天空的边界。
学校的日常工作早已步入正轨,但秦湘云并不满足。她注意到,随着基地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特别是许多内地来的青年妇女和部分随军家属,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甚至不识字。这不仅影响了她们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她们在基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必须让更多的姐妹们扫除文盲,掌握知识!”秦湘云在妇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她的新计划——“成人妇女扫盲提速班”和“妇女技能培训班”。
这个提议得到了王团长和宋书羽的大力支持。王团长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提高妇女同志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就是提高我们整个独立一团的综合实力!”宋书羽则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补充:“未来我们的工厂需要更多有文化的工人,妇女同志心细手巧,在很多岗位上具有天然优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m.zjsw.org)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