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政协大院的西北角,是一栋颇有年代感的三层小楼。齐昊的办公室在二层尽头,窗外是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与之前在长安街边高楼里的喧嚣相比,这里安静得能听见落叶的声音。
委员会主任是已经七十岁的原文化部副部长,平时很少来办公室。实际主持工作的是常务副主任马明远,一个在政协系统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政协”。
“齐主任,欢迎来到我们委员会。”马明远带着齐昊熟悉环境,语气中带着政协干部特有的温和,“我们这里工作节奏不算快,主要是组织委员学习考察、编纂文史资料。你刚来,可以先熟悉熟悉情况。”
齐昊的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各种资料:《政协发展史》《文史资料编纂规范》《委员履职手册》……他随手翻开一本《边西省抗战史料汇编》,发现编纂者竟然是已经去世的王老。
“这本书是王老生前主编的最后一本史料。”马明远不知何时站在门口,“他是个很认真的人,为了核实一个细节,可以跑遍全省的档案馆。”
齐昊轻轻摩挲着书的封面,心中泛起一丝波澜。
接下来的日子平静如水。齐昊每天按时上下班,参加各种学习会、座谈会,偶尔陪同委员到地方考察。他认真履行着每一个职责,但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警惕。
一个月后的某个周五,委员会组织参观国家档案馆新馆。在抗战档案展区,齐昊意外地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杨雪。
“齐主任?”杨雪也很惊讶,“您怎么在这里?”
“我现在在政协工作。你呢?”
“我被借调到档案馆,整理一批解密档案。”杨雪压低声音,“其中有部分涉及边西省的史料,很有意思。”
两人在休息区简短交谈。杨雪透露,她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一些与“观棋者”网络有关的线索,但这些线索都指向数十年前的历史事件,与现代似乎没有直接关联。
“有些事情,看似无关,实则同源。”齐昊若有所思。
当晚,齐昊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使用变声器:“档案深处有真相,但需耐心挖掘。”
电话挂断后,齐昊沉思良久。他意识到,这个神秘的提醒者很可能就是之前给他发加密信息的“灯塔”。
第二天,齐昊以研究边西省抗战史为名,向档案馆申请查阅相关档案。凭借政协的工作证,他很快获得了查阅权限。
在档案馆的阅览室里,齐昊花了整整一周时间翻阅大量史料。这些泛黄的档案记录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看似与当前的斗争毫无关系。但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某些家族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表现出惊人的延续性,无论是在抗战时期的商贸活动,还是建国后的工商业改造,乃至改革开放后的资本运作,都有他们的身影。
更让他注意的是,这些家族在历史上都曾与一个名为“同心社”的组织有过关联。这个组织最早出现在抗战时期的边西省,名义上是工商界人士的联谊组织,实则暗中操控着当时的物资流通。
一天下午,杨雪悄悄来到他的阅览桌旁,递过一份档案:“齐主任,您看看这个。”
这是一份1943年的会议记录,记载着“同心社”一次内部会议的内容。其中提到要在战后“保全实力,以待时机”。
“这份档案原本不应该在这里,”杨雪低声说,“是我在整理另一批档案时偶然发现的。”
齐昊仔细阅读,发现记录中提到几个代号,其中就有“观棋者”。
“看来这个网络比我们想象的更古老。”齐昊合上档案,“他们的运作方式一脉相承。”
就在研究取得突破时,齐昊接到马明远的通知:委员会准备编纂《改革开放口述史》,需要派人到各地采集资料,边西省被列为首批调研地点。
“齐主任,你是从边西省出来的,对那里比较熟悉,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吧。”马明远说。
齐昊明白,这是一个重返边西省的机会。他立即着手准备,列出了一份详细的访谈名单,其中包括已经退休的省级老干部、国企改革亲历者、民营企业家等。
临行前,他特意拜访了郑毅。两人在一家茶馆的包间里见面。
“这次回去,要格外小心。”郑毅提醒他,“对方知道你在政协工作,可能会放松警惕,但也不能排除他们设陷阱的可能。”
“我会注意的。另外,我在档案馆有些发现。”
听完成昊的讲述,郑毅神色凝重:“如果这个网络真的存在了这么多年,那他们的根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厚。你这次去,重点是搜集证据,不要打草惊蛇。”
重返边西省,齐昊的身份已经变成了政协的文史工作者。省政协为他安排了简单的接待,规格远不如从前。
访谈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老同志们对政协的口述史项目很支持,畅谈改革开放以来的亲身经历。但在这些公开叙述的背后,齐昊总能捕捉到一些欲言又止的瞬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权利巅峰青云之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权利巅峰青云之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