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带来的不仅仅是边关的噩耗,更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长安城中激起了千层巨浪。恐慌如同瘟疫般不受控制地蔓延开来。市井街巷,酒肆茶楼,人人谈之色变。往日繁华的东市西市,也变得冷清了许多,人们行色匆匆,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惶。粮价开始飞涨,一些富户甚至已经开始暗中收拾细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北狄铁骑的凶名,足以让这座承平已久的帝都陷入一片末日将至的惶惑之中。
朝堂之上,虽已退朝,但真正的风暴却在政事堂内酝酿。
皇帝慕容琰端坐于主位,面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下方,以秦嵩、崔明远为首的文官,与以兵部侍郎张衍、匆匆被召来的几位老将军为首的武将,泾渭分明,气氛剑拔弩张。
“陛下!”张衍率先开口,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北狄此番倾巢而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定远、安边之失,乃因敌势浩大,兼有内贼泄露军机!当务之急,是立刻调集周边诸镇兵马,火速驰援朔方、云中!命王忠嗣将军稳守防线,伺机反击!同时,严查内奸,以绝后患!我堂堂天朝,岂能向撮尔小狄低头?”
他话音刚落,崔明远便立刻出列反驳,语气看似忧国忧民,实则绵里藏针:“张侍郎所言,虽是忠勇可嘉,然未免过于乐观!北狄兵锋正盛,我军新遭挫败,士气受挫。此刻若贸然调集大军与之硬拼,胜负难料!一旦再有闪失,恐动摇国本啊!且大军一动,粮草辎重耗费何止千万?去岁天灾,国库本就不裕,如何支撑得起这等大战?”
“崔尚书!”一位白发老将军怒目而视,“照你这么说,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北狄铁骑踏破我边关,屠戮我百姓吗?!国库空虚?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让胡虏南下牧马!”
“老将军息怒,”秦嵩终于开口了,他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先是向着皇帝深深一躬,痛心疾首道:“陛下,边关将士流血,百姓罹难,老臣心如刀绞,恨不能亲赴沙场,与敌决一死战!”
他抬起头,话锋却陡然一转:“然,为国谋者,不可逞一时血气之勇。北狄此次有备而来,势在必得。我军仓促迎战,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优。强行开战,恐非良策,徒耗国力,苦的最终还是天下黎民。”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皇帝脸上,语气沉痛而“理智”:“老臣以为,当此国难之际,应以稳住局势、保全国力为上。或可……先行‘议和’之策。”
“议和”二字一出,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政事堂内顿时一片哗然!
“议和?秦嵩!你这是要卖国求荣吗?!”张衍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秦嵩的鼻子骂道。
“秦相,万万不可啊!此例一开,国将不国!”几位老将军也纷纷出声反对。
秦嵩面对指责,面色不变,反而露出一副“忍辱负重”的表情:“诸位同僚何必激动?老夫所谓‘议和’,并非怯战投降,而是缓兵之计!暂缓北狄兵锋,为我朝争取调兵遣将、筹措粮饷的时间!同时,亦可借此探明北狄虚实与其真正意图。若能以些许金帛,暂息干戈,使我边境百姓得以喘息,将士得以休整,朝廷得以从容布置,待时机成熟,再图后举,有何不可?此乃老成谋国之道!”
他巧妙地将“割地赔款”的屈辱议和,偷换概念为“暂息干戈”的缓兵之计,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他身后的党羽也纷纷附和:
“秦相所言极是!此时不宜硬拼!”
“当以苍生为念啊!”
“争取时间,方为上策!”
皇帝慕容琰听着双方的激烈争吵,眉头越皱越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张衍等人的主战言论,符合他作为帝王维护疆土的本能和尊严,但秦嵩提出的“议和缓兵”,听起来也确实能解燃眉之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他深知国库空虚,也担心战事一旦不利,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秦嵩暗示军中有“内奸”,更让他对前线将领,尤其是手握重兵的王忠嗣,产生了一丝难以言说的疑虑。
是战?风险和代价巨大。
是和?颜面扫地,后患无穷。
这位日渐衰老的皇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之中。他既想迅速扑灭边关烽火,维护帝国颜面,又担心贸然决策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更对朝中错综复杂的势力充满了不信任。
“好了!”皇帝终于出声,打断了众人的争吵,他脸上带着深深的疲惫,“兹事体大,关乎国运,朕需深思。兵部即刻拟定一个应急的增援方案,规模……暂且控制在三万人以内,由邻近州县抽调,火速增援朔方、云中,务必稳住防线!户部全力筹措这批兵马的钱粮。”
他没有完全采纳主战派的大规模反击方案,也没有立刻同意秦嵩的“议和”主张,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折中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河劫之青云志请大家收藏:(m.zjsw.org)山河劫之青云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