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学习委员后,林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将其视为锻炼和服务的平台,处理得井井有条。他牵头整理的《经典理论着作核心观点摘编》和《近期宏观经济政策解读》,因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不仅在本班广为流传,甚至被其他班次的学员索要去作为参考。
他的稳重和务实,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也引起了党校一些资深教授的注意。一位讲授《区域经济学》的老教授,在课间特意找到他。
“林枫,你上次作业里关于‘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论述,引用的青泉案例很扎实,不是纸上谈兵。”老教授扶了扶眼镜,“尤其是你提到‘产业生态’的培育,而非简单企业堆积,这个观点很有见地。”
“谢谢老师鼓励。”林枫恭敬地回答,“这是在基层工作中一点粗浅的体会。我们青泉开发区,就走过一些弯路,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留住企业靠的不是一时的优惠政策,而是能让企业扎根、成长的‘土壤’。”
“嗯,实践出真知。”老教授点点头,“有兴趣的话,可以把你这些思考系统整理一下,形成一篇有分量的研究报告。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撑,实践也需要理论的升华。”
老教授的话,点醒了林枫。在党校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吸收知识,更要学会总结、提炼和升华。他开始有意识地将青泉开发区的实践,置于更宏大的理论和政策背景下进行反思,着手撰写一篇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的论文。
然而,理论学习之外,林枫心中始终牵挂着青泉开发区的发展。他定期与管委会的老李通电话,了解园区近况。
四月底的一个晚上,老李在电话里的语气有些焦虑:“林主任,园区发展是快,但有个新问题冒出来了。工人多了,加上咱们园区离县城有几里地,工人上下班、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现在园区门口自发形成了个小集市,乱搭乱建,卫生、治安隐患都不小。”
林枫眉头微蹙。这是产业聚集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产城融合”的滞后。企业进来了,工人来了,但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没跟上。
“县里有什么说法吗?”林枫问。
“提过几次,但县里财政也紧张,而且觉得这是小事,优先保障生产要紧。”老李叹了口气,“可这‘小事’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人稳定,长远看还是会影响企业生产啊。”
挂断电话,林枫陷入了沉思。这不正是课堂上讨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协调发展”理念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吗?发展不能只盯着GDP和厂房,还要关注为之付出汗水的人。
第二天,正好有一堂关于“城乡规划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课程。在课堂讨论环节,林枫将青泉开发区遇到的这个“新问题”作为案例提了出来。
“老师,同学们,我们园区现在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产业聚集了,但生活配套没跟上,导致工人生活不便,甚至衍生出环境和社会管理问题。这在理论上,属于‘产城分离’的初期表现。想请教大家,从政策和实践层面,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思路?”
他将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基层治理难题,抛到了理论研讨的殿堂。
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来自城建系统的学员谈到可以规划建设“园区生活服务区”;来自财政系统的学员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可能性;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学员,则分享了他们那里“园区社区化”管理的经验……
一场基于实际问题的头脑风暴,让所有学员都受益匪浅。林枫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课后,他没有停留于讨论。他利用周末时间,查阅了大量关于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文献和外地成功案例。结合课堂上的启发和青泉的实际情况,他形成了一份《关于解决青泉开发区产业工人生活配套问题的初步建议》。
建议书里,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一,盘活存量:建议管委会牵头,整合园区周边闲置的村集体用房或民房,统一标准改造为集体宿舍或食堂,引入专业机构管理。
第二,规划先行:在园区二期规划中,明确划定生活配套服务区用地,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商家投资建设超市、餐馆、诊所等。
第三,公交延伸:积极与县交通局沟通,争取将县城公交线路延伸至园区,解决工人通勤问题。
第四,党建引领:建议在开发区成立临时工会和团组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工人业余生活,增强归属感。
他将这份建议书,郑重地寄给了青泉县王县长和开发区管委会,并在附信中写道:“此乃学习期间一点思考,或有不成熟之处,仅供领导参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解决好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就是夯实开发区长远发展的根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当国委回首三十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