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开发区的林枫,并没有急于烧“三把火”。他用了一周时间,沉下心来,带着管委会的骨干,深入每一家入园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从吴氏阀门这样的龙头企业,到刚刚投产的小型配套厂,他仔细询问生产经营情况、遇到的困难、对园区服务的建议。
调研结束后,他召开了重回岗位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室的黑板上,挂起了他亲手绘制的一张“开发区产业生态图谱”。
“同志们,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对开发区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林枫指着图谱,语气沉稳,“成绩喜人,但问题也不少。我们的企业数量上来了,但彼此之间关联度不强,还是‘各扫门前雪’;我们的产值在增长,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抗风险能力弱;我们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但软服务,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还是短板。”
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所以,我们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提质增效’。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企业聚集和数量增长,要推动开发区从‘工业园区’向‘创新社区’转型。”
他提出了三项具体举措:
第一,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由管委会牵头,成立“企业协作办公室”,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定期组织企业对接会,鼓励园区内企业优先采购彼此的产品和服务,降低综合成本,形成内部循环。“我们要让园区企业从‘邻居’变成‘伙伴’。”林枫说。
第二,启动“技术创新伙伴计划”。依托即将建成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与省农科院、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教授担任“技术特派员”,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支持。同时,设立“小微企业创新基金”,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
第三,实施“园区英才”计划。不仅要吸引产业工人,更要开始着手吸引和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与县人事局、教育局合作,为园区企业引进的大学生提供安家补贴;与县职教中心联合开办“订单班”,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工人。
这些举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既有政府引导,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体现了林枫在党校学习后,政策水平和谋划能力的显着提升。
任务布置下去,开发区管委会这台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技术创新伙伴计划”刚一推出,就遇到了阻力。一些习惯了原有生产方式的小企业主并不买账。
一位做铸造件的老板在对接会上直接抱怨:“林主任,不是我们不支持。请专家、搞研发,那都是要花钱的!我们小本经营,利润薄,折腾不起啊!能把现有产品质量做好,就不错了。”
面对质疑,林枫没有强行推行,而是选择了典型引路。他亲自协调,为吴氏阀门对接了省理工大学机械系的一位教授,针对其阀门密封件耐磨性不足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三个月后,新技术应用,产品寿命提升了30%,成本反而有所下降,吴氏阀门凭借此技术优势,成功拿下了一个重要的省外订单。
在季度园区企业大会上,吴氏阀门的郑经理激动地分享了这次合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台下那些原本观望的小企业主们,眼神开始发生了变化。
林枫趁热打铁,让管委会筛选了几家有技术改造需求但资金困难的小企业,利用“创新基金”给予了精准支持。同时,“企业协作办公室”也成功促成了几家企业的内部采购协议,一家生产标准件的企业,甚至因为园区内部订单稳定,敢于投资更新了设备。
一点一滴的变化,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聚。园区的产业生态,在悄然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林枫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务实精神。他不再像刚主持开发区时那样事必躬亲,而是更注重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充分发挥团队和市场的作用。他的领导风格,愈发沉稳、成熟。
这天,他正在审阅公共技术中心的设备采购清单,秘书小张进来汇报:“林主任,县委办通知,明天上午九点,在县委会议室,召开县长办公会,请您准时参加。另外……听说市里主要领导可能会来。”
县长办公会,市领导参加?林枫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他隐约感觉到,青泉县,或许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机遇,而他和他的开发区,很可能再次被推到舞台的中央。他合上文件夹,目光投向窗外生机勃勃的园区,心中已然做好了准备。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当国委回首三十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