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年龄与经验”的争论,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但它清晰地标示出林枫与赵伯涛之间,那道因年龄和时代认知而产生的鸿沟。赵伯涛试图用“经验”来约束林枫的“锐气”,而林枫则用“时代需求”来为自己的“年轻”正名。
会议之后,林枫更加注重在工作中展现其沉稳老练的一面。他批示文件更加缜密,听取汇报更加耐心,在重大决策前,会更加主动地与省委主要领导、与班子里的老同志沟通请教,充分尊重组织程序。他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消解着“年轻可能意味着毛躁”的潜在偏见。
同时,他也开始更有意识地布局和培养北阳市自己的年轻干部梯队,将一些思路活、有闯劲、经过“民声呼应”平台和重大项目锤炼的年轻干部,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在常委会上的主张,也为北阳未来的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赵伯涛感受到了林枫的这种变化,他发现自己赖以立足的“经验优势”和“资历壁垒”,在这个年轻的对手面前,效果正在递减。林枫不仅拥有年龄的绝对优势,更可怕的是,他还在快速地弥补着可能因年轻而存在的“经验短板”,其政治手腕日趋圆熟。
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力感,开始侵蚀着赵伯涛。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林枫是朋友,对他,却是敌人。这场“岁月之争”,他天生就处于下风。他必须在自己影响力尚存的时间内,找到更有效的办法。而林枫,则如同一位沉稳的棋手,一面应对着当下的攻势,一面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他深知,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他需要做的,就是在时间的河流中,稳健地积累,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刻。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当国委回首三十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