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分的人潮如同退去的海浪,喧闹声在身后渐渐模糊。王晓丽站在立柱旁,看着林砚,那句“能陪我走走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在嘈杂的背景音中清晰地传入他耳中。
林砚看着她略显苍白憔悴的面容,以及那双努力维持镇定却难掩紧张的眼睛,沉默了几秒,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调整了一下肩上的书包带,示意她先行。
于是,在众多放学问家心切的同学好奇的目光注视下,形成了这样一幅景象:班主任王晓丽走在前面,步伐不算快,而学校里风云人物林砚,则背着书包,安静地跟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
“看,是林砚和王老师!”
“他怎么跟王老师走了?被留堂了?”
“不像啊,王老师脸色好像不太好……”
“是不是犯什么错了?”
“谁知道呢,不过林砚跟着王老师走在一起,画面还挺养眼的……”
各种猜测和议论如同细小的风,吹过他们的身边,但两人都恍若未闻。王晓丽专注地在前引路,林砚则低垂着眼睑,目光落在前方随着步伐微微晃动的风衣衣角上,心思难辨。
走过喧闹的主干道,王晓丽转向了一条通往校园更深处的林荫小径。这里的行人明显稀少了许多,高大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阴影,隔绝了大部分的喧嚣。
“带你到学校里面走走吧,你来学校也一个多月了,除了A座教学楼和操场食堂,其他地方大概都没去过吧?”王晓丽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丝试图恢复往常师长姿态的努力,却又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嗯。”林砚简单地应了一声。确实,他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高一所在的A座教学楼及其周边。
“我们学校高中部主要就是这三栋教学楼,”王晓丽抬起手,指着前方并排而立、由连廊相接的三栋建筑介绍道,“A座是我们高一的,B座是高二,C座是高三。每个年级十二个班,每三个班一层楼,每一栋的第一层都不会有教室而是厕所,分布得很规整。”
她像个尽职的导游,语气平和地继续说着:“高二开始,学习的压力和节奏会明显加快,知识的综合性和难度都会提升。等到高三,那几乎就是全力冲刺的阶段了,试卷、模拟考会成为家常便饭,每个人都在为最后那一搏积蓄力量。”她说着,目光掠过那两栋象征着更高年级和更大压力的建筑,仿佛也在透过它们,看向林砚未来两年的轨迹。
林砚安静地听着,目光扫过那两栋对他来说尚且陌生的教学楼。B座和C座在暮色中显得更为安静肃穆,隐约能透过窗户看到里面还有零星埋头苦读的身影。他大致能想象出那种氛围,那是一种与高一尚且带着些许新鲜和适应期不同的、更为凝练和专注的气场。
“对了,”王晓丽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转换了话题,语气也自然了些,“这个月快过完了,按照学校的惯例,每个月都会有月考,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这一个月,感觉学得怎么样?能跟上吗?”
“还可以。”林砚的回答依旧言简意赅,但这并非敷衍。以他的能力和基础,应付目前高一的课程确实游刃有余。
王晓丽侧头看了他一眼,眼中流露出些许赞赏和果然如此的神情,轻轻叹了口气:“是呀,你那么聪明,肯定没问题的。倒是我……还在瞎担心。”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嘲,也暗含着之前几日因情感困扰而无心他顾的复杂心情。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语气变得稍微正式了一些:“还有一件事要提前跟你说一下。等到高一上学期结束,根据惯例和今年的新政策,可能就要开始重新分班了。”
“分班?”
“对,要分理科和文科了。”王晓丽解释道,“现在高考改革了,跟以前不一样。不再是简单的理综、文综捆绑。而是主要看物理和历史这两门的选择——选物理,就意味着你偏向理科方向;选历史,就是文科方向。剩下的两门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这些科目里自行选择搭配。”
这个消息让林砚微微挑了一下眉。这种选科模式,确实比以往那种“非理即文”的粗暴划分更有意思,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组合可能。他脑海中瞬间闪过几个可能的科目组合,这对他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初步抉择。
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教学楼区域相对僻静的后方,这里靠近学校的小花园,平时除了打扫卫生的值日生,很少有人过来。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交织在一起。
王晓丽在一片紫藤花架下停住了脚步。缠绕的藤蔓已经过了花期,只剩下深绿的叶子,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她转过身,面对林砚,之前努力维持的平静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认真。
她抬起头,目光直直地看向林砚深邃的眼眸,那双前几天才在她面前流过泪的眼睛,此刻又微微泛起了湿润的光泽,结合她明显没有休息好的疲惫神态,显得格外脆弱和无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绯色的成长之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绯色的成长之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