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数日波澜不惊。
至少表面看来风平浪静。
曹操仍不死心,追问戏志才如何才能说服诸侯采纳讨董良策。
戏志才坦言已无计可施——陈渡早将局势剖析得明明白白。
曹操心知肚明此策难成,却仍执意进言。
纵使诸侯不从,于我亦无损失。
倘若有万一呢?
若计成,董卓末日将至,苍生少遭涂炭。
他年回首,也不致懊悔今日未曾尽力一试。
此举更让陈渡确信:曹操乃是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主义者。
而后诸侯的反应,果然应验了陈渡的预见。
众诸侯对讨伐董卓一事漠不关心。
唯独袁绍对曹操颇为赞赏。
他将曹操引入帐中,二人 ** 痛斥各路诸侯各怀异心。
曹操试探询问联军是否克扣了孙坚的粮草。
袁绍推说此事由袁术经手,自己并不知情。
曹操转而去问袁术,反遭厉声呵斥,只得黯然离开。
目睹众人这般嘴脸,曹操最终决定将陈渡预见的战机秘而不宣——倘若孙坚战败的消息传到董卓耳中,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非但不恼,反在冷静思量后生出几分灼热的期待。
这几日陈渡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对人心把握之老辣,已令他刮目相看。
陈渡曾献三计:
上策是坐视孙坚两万精锐覆灭,再坐收渔利;
中策乃与孙坚合兵设伏共击西凉军;
下策若孙坚拒绝合作,便待双方两败俱伤时突袭西凉军。
陈渡最属意上策,孙坚生死于他不过棋子。
曹操却选中策。
他与孙坚同年出身,四年前孙坚在洛阳任议郎时便有交情。
对于这位沙场老将,他心怀敬重,英雄相惜。
既然中策亦能大破西凉军,除非万不得已,他不愿行那等毒计。
他始终以汉臣自居,真心要铲除 ** 。
纵使孙坚擅杀朝廷命官,在他看来也是为讨董大局迫不得已——两千里漕运本就难以为继。
孙坚功过,自有公论,何须他来置喙?
三日后黄昏,曹操携陈渡造访孙坚梁东大营。
直至暮色四合,孙坚方笑着将曹操送出营门,目光却久久落在那位始终立于曹操身后的身影上。
那是曹操此行唯一的随从。
在与曹操商议军务时,那人始终沉默不语,气度确实异于常人。
至少从外表风姿来看确是如此。
待曹操与陈渡的身影彻底从视野中消失,孙坚狠狠朝地上啐了一口。
他倏然收起笑容,眼睑处那道两寸长的旧伤疤让他整张脸都透出凶悍之气。
他算什么东西?我又是什么身份?
宦官阉竖之后,也配与我称兄道弟?!
我孙文台纵横南北,驰骋东西。
十五载戎马生涯,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凭的不是巧言令色,不是天子宠信,更不是世家余荫!
我孙文台能孤身闯出这番天地。
靠的是九死不悔的胆魄!
靠的是砍到卷刃的兵戈!
靠的是手里攥着的血淋淋肠子,腰间悬挂的沉甸甸首级!
连董卓老贼都要惧我三分!
他曹操算哪路货色,也敢在我面前大谈兵法韬略?!
主公请暂息雷霆之怒。黄盖上前劝解。
孙坚横了黄盖一眼,先是一愣,继而突然放声大笑。
不,我何曾动怒?
有什么值得我动怒?
公覆你该为我贺喜才是。
贺喜?黄盖面露疑惑。
咱们就要有军粮了。孙坚目光投向大营旁的鸡落山,沉声道:
传令下去,今日炊灶减三百。
往后每日递减三百灶。
这是为何?黄盖愈加困惑。
众将齐聚帐中,程普、韩当、黄盖、祖茂等依次入座。
孙坚环视众人:曹操既已猜测我军粮草不济,诸位以为他是如何得知的?
程普迟疑道:莫非他发现我军炊烟减少?
孙坚颔首:
必是如此。
只是没料到,曹操竟会盯上我们这边。
程普皱眉道:若不想让曹操察觉我军缺粮,理当增灶才是,为何反要减灶?
黄盖捻须道:既然曹操已起疑心,此刻增灶岂不更显欲盖弥彰?
这位老将似乎洞悉了主帅的谋划,谨慎进言:
主公此计,莫非意在迷惑西凉铁骑?
是要诱使西凉军来袭,设伏歼之?
孙坚抚掌笑道:当真知我者公覆也。
曹操方才那番话确有几分见地。
西凉军近日必欲在我军身上找回颜面,好震慑酸枣那群乌合之众。
既然曹操都能察觉我军炊烟减少,西凉斥候难道会发现不了?
二十九
西凉军急于求胜,定已派斥候日夜监视。
今适十三,待过三五日,月明风静,正是夜袭良机。
我军只需佯装势弱,何愁董贼不上钩?
待歼灭来犯之敌,以战俘易粮秣,董贼焉敢不从?
若其拒换,则军心必溃!
如今董贼已是强弩之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