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中了奸计。李儒额角沁出冷汗,喉头已能感受到刀刃划破皮肤的刺痛。
他深知,这位岳父从不会犹豫更换女婿。
战胜孙坚之役,实乃曹操谋划。
此人将孙坚与主公都算计入局。
李儒详尽禀报了两场战役的所有细节,未敢有半分隐瞒。
良久,董卓暴怒之色渐褪,竟显出几分萧索。
世人皆称你为【毒士】
连你这般谋士都遭曹操算计...
此等计策绝非曹操独力可为。
定有外来野种与其沆瀣一气。
颍川那些目中无人的世家大族,连我都瞧不上,岂会正眼看曹操?
此人心智谋略,怕是不逊于你。
你说,这般人物为何要追随曹操?
金银权柄、美色声名,曹操哪样胜得过我?
为何无人真心投效?
提及此事,董卓胸口郁气难平。
韩馥得冀州、袁绍领渤海、孔融治北海、桥瑁掌东郡...
这些为收买人心赐下的官职,反成诸侯讨伐自己的根基。
非主公之失。
当今天子在握,太平年月谁敢不从?
关东群雄抗命,实因人心已背离汉室。
四百年大汉江山,就要毁于这些逆臣之手...
所谓汉臣,实乃 ** !
董卓闻言怒发冲冠,拍案而起:
弘农王庸懦,我效霍光旧事,何错之有?!
世家大族或谋私利,或轻视我这西凉武夫!
难道只有袁氏四世三公、杨氏三代为相才配称霍光?!
这是何等荒谬的道理!
----------------------------------------
李儒低垂着头,默不作声。
“罢了,就依你所言。只要先撤回长安,关东那群乌合之众必会自相残杀,不攻自破。”
“我们也可借机休整。”
“待来年他们内斗得两败俱伤,再挥师东进,一举扫平。”
“但如今天子虽已西迁,袁氏与杨氏仍在阻挠迁都。”
“就连蔡邕也劝谏,说什么迁走天子尚可,若强迁洛阳百姓,途中死伤恐逾三成,有违天理,不宜妄动。”
“我一时难以决断。”
“若不迁民,半月即可启程。”
“若要携百姓同迁,至少需拖延一月。”
“你以为该如何?”
李儒略作沉吟,答道:“蔡邕不过是个迂腐书生,岂知粮草乃大军命脉?”
“若无洛阳百万百姓,关中沃野再广,亦无人耕种。”
“必须迁民。”
“且撤离前,值钱之物尽数带走。”
“焚毁宫殿?不——将整座洛阳付之一炬。”
“掘皇陵与世家坟墓,搜刮金银财宝。”
“井中投尸,函谷关以东的山林田亩悉数焚烧。”
“让洛阳化为焦土。”
“如此,关东诸侯既无立足之地,更无力西进长安。”
董卓听得目光发亮,许久才叹道:
“文优真乃毒士,名不虚传!便按此计行事。”
“但依你估算,需耗时多久?”
“若加紧行事,二十五日足矣。”
“若袁隗再阻挠呢?”董卓追问。
“杀。”
“正好借袁氏头颅,离间关东群贼。”
“此话怎讲?”董卓对李儒突提杀袁氏之举颇为困惑。
“主公可知虎牢关眼下最惧何事?”
董卓摇头。
“最惧二十万联军合力来攻。”
“如今形势已非汜水关时期。”
“彼时诸侯皆存私心,唯恐损兵折将反让袁绍坐大,故逡巡不前。”
“袁绍亦怕实力受损后难以服众,故不愿出兵。”
“这才有酸枣屯兵月余不敢犯关之局。”
曹操攻下汜水关,诸侯间的平衡随之打破。
西凉军疲弱可欺的印象一旦形成,各路诸侯必将肆无忌惮。在众诸侯眼中,曹操代表着袁绍势力。他们不愿坐视袁绍一派独揽战功,攻打虎牢关时必定竭尽全力。当务之急,是要离间关东联军,让他们重新互相猜忌观望。
董卓频频颔首,对李儒的分析深表认同。但仍有不解:诛灭袁氏对局势有何助益?
李儒阴沉一笑:袁氏满门伏诛后,继承人选只剩两人。
董卓先是一愣,继而抚掌大笑:妙计!不愧是!袁氏兄弟必将为争夺家族势力反目成仇!随即又迟疑道:仅令袁氏兄弟内讧,能有多大效果?
李儒解释道:关东联军的 ** ,正要从他们兄弟开始。袁绍、袁术此前只是暗中较劲。若袁氏满门尽灭,二人必会公然开战。各路诸侯巴不得看袁家内斗。再放出天子西迁的消息,他们就会明白——攻破洛阳已无利可图,效忠朝廷的表演再无人喝彩。
董卓细想后连声称妙,当即下令。当日黄昏,袁氏全族及家仆四百余人尽遭屠戮。此事震动朝野。袁氏门生故旧上书 ** ,亦遭斩杀。董卓迁都之议再无阻力。李儒亲携六十余颗袁氏头颅赶赴虎牢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