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之间,竟已天翻地覆。
那夜曹营历历在目。
他原以为会看到殷切目光,会听到文若吾之子房的慨叹。
可曹操只是笑着将他送出辕门,仿佛送别寻常访客。
连环妙计如浪叠千重,令人叹服。
然其中关窍......
莫非真有鬼神相助?
若非如此,岂敢轻辱弘农杨氏?岂能笃定曹公会力保其身?
携董贼首级归见夫人的誓言......他忽然转身,是真是假?
雨幕中,新折的竹简静静躺在泥水里。
荀彧神思涣散,陈渡今日之举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边界。
起初我也以为是哗众取宠。但兄长未见他那般气定神闲的模样。荀谌喉间干涩异常,今日所见令他心神俱震。
从他评议朝堂无忠良,到漠视杨彪、掌掴杨彪,再到董卓首级现世,最后他说要提着董贼头颅去见夫人。
直至曹孟德当众说出何德何能四字,我便确信他所言非虚。
这倒解释了曹孟德为何不惜与杨彪反目。
言毕,荀谌面露涩然。
原来如此。静默多时,荀彧微微颔首。
又过了许久。
先前我问曹孟德:乱世已至,豪杰并起,君当如何自处?
他答:愿求一州之地,聚治国良才,为天子守土安民,砺兵秣马,肃清奸佞,重振汉祚。
未料他当真践行此言。
只是...为何是青州?
我明白他意在摆脱袁本初掌控。
但弃东郡沃土百万民,而取黄巾肆虐、地贫民困之青州,实非良策。
金角银边草肚皮之理。
然当此乱世初启之际,我以为当固守中原粮仓,广蓄资财,再图青州方为上策。
否则何以练就荡平乱世之师?
青州唯渔盐稍胜,然一州之利岂能支撑?不事农耕,军粮何以为继?况如今商路断绝......
青州可谓百无一用。
荀彧从钱粮兵甲剖析,始终不解曹操抉择。
他在荀谌面前直言曹操必叛袁绍,毫无避忌。
荀谌亦早了然于心。
他不会劝袁绍防范曹操。
兄弟二人心意相通。
他们都盼曹袁相争,而非合力。
否则,这江山怕是要易主了。
眼下曹操势弱,尚难与袁绍抗衡。
故需助这入得荀彧法眼的曹孟德茁壮成长。
史料记载,荀谌北上投奔袁绍与田丰、沮授等人的政治抱负不尽相同。
作为荀氏家族的第三子,他更像是为保全宗族而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即便如此,这位谋士依然坚信,在即将到来的曹袁决战中,自己未必会输给那位被称作王佐之才的兄长。
血脉相连的兄弟在为家族谋划的同时,也暗藏着瑜亮情结。在宗族存续这个最高命题之下,每个荀氏子弟都怀揣着各自的政治理想,恰如史书所载诸葛兄弟分仕蜀吴的典故。
经过漫长沉思,荀彧神色渐霁:我似乎明白了。陈渡此人恐怕是自负到妄想凭借武力强行打开青州局面,就像当年不通政事的淮阴侯韩信一般。此事还需静观其变。
为何?荀谌难掩困惑。若再错失良机,待曹操真正掌控青州,颍川士族集团将陷入被动。
如今曹孟德如日中天,此时投效不过锦上添花。荀彧轻抚案几,待他明白治国非仅凭武力之时,再施以援手未迟。这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谋士向来以温润如玉着称,但骨子里却藏着与生俱来的傲气——尤其在治国方略方面。
细雨连绵的天气终告结束。翌日放晴时,各路诸侯相继率部离去。陈渡未等曹操大军开拔,便与典韦率百余精骑携董卓首级疾驰而归。因此他未能目睹孙坚与曹操话别的场景——袁绍已正式表奏这位江东猛虎为扬州刺史兼破虏将军。在曹操的提点下,孙坚深刻领悟到一个关键:绝不可沦为袁术的鹰犬。
**
**第一点:** 他绝不能鲁莽地与袁术正面冲突;
**第二点:** 更不能从荆州撤军回扬州。
当曹操提及第三点时,孙坚突然惊出一身冷汗。他竟忘了自己曾斩杀荆州刺史870,荆州上下皆视他为仇敌。
袁绍原本打算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借此挑拨他与袁术之间的矛盾,促使二人争斗。毕竟,两人此前因袁术断粮一事已有积怨。
然而,他转念一想,若当真如此操作,袁术很可能对曹操出任青州牧一事提出异议。权衡之下,袁绍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就让袁术暂且得意一阵吧。
待曹操平定青州,便是你的末日!
而曹操主动领兵前往青州,对袁绍而言,亦是一种示弱之举。
青州形势混乱,土地贫瘠,粮草匮乏。因此,袁绍决定成为曹操最坚实的后援。
此后,他每月都会向曹操输送一批粮草,以免这位“小老弟”败于黄巾贼之手,镇不住青州那些小豪强、小地痞。
次日黄昏,陈渡与典韦返回家中。
这一日的暮色,与婚礼当日的黄昏颇为相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一代谋圣陈渡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