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城里热闹非凡,霓虹灯通宵达旦地闪烁,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日夜不停。
在这个不知名的小村落里,日子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青瓦白墙的老屋错落有致,田间的阡陌小路蜿蜒交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穗的清香,处处透着乡村特有的质朴与宁静。
潘家在村里算是个特别的存在。男人潘建军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秀才,毕业后在城里的工厂谋了份技术员的差事。平日里,他总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穿梭在轰鸣的机器间,用手中的图纸和密密麻麻的数据,为一家人描绘着未来的生活蓝图。
而他的妻子胡秀英,虽然目不识丁,却有着农村妇女骨子里的坚韧与勤劳。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既能在灶台前变出香喷喷的饭菜,也能在田间地头把庄稼侍弄得郁郁葱葱。岁月和烈日在她的脸庞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的笑容,却始终温暖着这个家。
那年冬天来得格外早,刺骨的寒风裹着湿冷的潮气,让人浑身发颤。一个寻常的深夜,胡秀英突然被一阵剧痛惊醒,豆大的汗珠顺着她苍白的脸颊滑落。她慌乱地摸了摸高高隆起的肚子,心里猛地一沉:糟了,孩子要提前降生了!
潘建军在城里的工厂宿舍,这个时候根本联系不上。她咬着牙,强忍着一波又一波的疼痛,哆哆嗦嗦地披上一件破旧的棉袄,跌跌撞撞地出了门。
漆黑的土路上空无一人,清冷的月光将她单薄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四周寂静得可怕,只有夜风呼啸着穿过稻田,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在为她的艰难前行而叹息。
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可一想到肚子里的小生命,她又攥紧了拳头,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挪。
也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跌跌撞撞地扑到了村长家门前。她用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手,紧紧抠住木门,声音破碎而虚弱:“村长……我要生了!他爹联系不上,求您……”
村长打开门,看到她脸色惨白如纸,疼得几乎站立不稳,立刻大声呼喊邻居帮忙。几个壮汉迅速赶来,他们套上村里那辆破旧的马车,车轮碾过湿润的泥土,发出咯吱咯吱的闷响。
马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剧烈颠簸着,每一次震动都像是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胡秀英的身上,疼得她眼前直冒金星。她死死攥住车沿,指节泛白,嘴唇被咬出了血,却只能用急促的喘息和压抑的闷哼来抵抗这钻心的剧痛。
就在她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不经意间看着天上的星空。今夜的天空像是被仙女用清水反复洗涤过一般,格外清朗。无数星星如同撒落人间的碎钻,密密麻麻地镶嵌在墨蓝色的天幕上。
在最东边,一弯月牙斜斜地挂着,旁边一颗明亮的星星紧紧挨着它,光芒璀璨夺目,比其他星星都要耀眼,仿佛是专门为这个即将降临的小生命照亮前路。
就在她被这奇异而美丽的景象吸引时,一声清亮的啼哭突然划破了寂静的夜幕——孩子在摇晃的马车上诞生了!
村民们又惊又喜,赶紧挥鞭催马,朝着镇医院飞驰而去。一路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吉祥话,可胡秀英已经累得没了力气,只是紧紧抱着裹在蓝布襁褓里的小生命,嘴角挂着疲惫却幸福的笑容。
当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他们终于赶到了镇医院。好在胡秀英平日里劳作,练得筋骨强健,孩子也十分健康,粉嘟嘟的哭声格外响亮。
她躺在病床上,轻轻蹭了蹭孩子皱巴巴的小脸,眼中满是温柔与慈爱。因为那晚漫天的星斗,还有那颗挨着月牙格外耀眼的星星,她给孩子暂取名“潘星星”。
几天后,潘建军心急火燎地返乡。听闻这个名字,他先是微微一愣,继而笑着刮了刮妻子的鼻尖:“你呀,真是实心眼,看见什么就叫什么?咱虽在乡下,名字也得有点讲究。”
他坐在松木床边,望着襁褓里熟睡的婴儿,镜片后的目光渐渐变得深邃。他曾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秀才,见过城里的霓虹与车水马龙,深知学识与眼界的重要性。
沉吟良久,他握住妻子粗糙的手掌,指尖轻轻掠过她掌心的老茧,说道:“就叫‘潘逸冬’吧。‘逸’是超群出众之意,‘冬’既应了出生时节,更盼他如寒梅,经得住风雪,长成能担事的男子汉。”
胡秀英望着丈夫眼中闪烁的光芒,又低头看看孩子柔软的胎发,唇角扬起了幸福的笑容。
窗外,冬日的阳光洒在青瓦上,为这个充满啼哭与期许的农家小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谁也不知道,多年后的某个夜晚,那颗在孩子出生时格外耀眼的星星,会再次见证一段奇妙的缘分。
要说潘逸冬这小子,在村里就是个闲不住的主儿。春天掏鸟蛋,爬墙头能把瓦踩得稀里哗啦响;夏天脱得光溜溜扎进河里,捞起的鱼能装满半竹篓;秋天在晒谷场打滚,浑身沾着稻草还乐呵得直笑;冬天没雪玩,就追着麻雀满田埂跑,泥巴捏的小人儿摆了一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满天星辰也不及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满天星辰也不及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