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完,眉头也锁了起来。
他深知李纲的脾气,那是个倔老头,让他放下教导太子的重任去“荣养”,无异于要了他的命。
但儿子所言,也并非空穴来风。
李纲确实年过古稀,精力不济也是常情。
若太子所言属实,让一位老臣如此操劳,确非明君所为。
他沉吟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皇后冰凉的手背,没有立刻表态。
气氛微妙地凝滞着。
就在这时,一直闭目养神、似乎昏沉的长孙皇后,却轻轻动了动被李承乾握着的手指。
她缓缓睁开眼,目光虽然依旧虚弱,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平静。
她看向李世民,声音微弱却清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陛下,乾儿所言甚是。”
她顿了顿,似乎在积攒力气,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
“李太傅操劳一生,是该好好歇歇了。臣妾亦听闻,国子监孔颖达先生,学识渊博着作等身,尤精经义---”
她目光转向李承乾,带着母亲特有的温和期许,
“若得太傅稍加提点,孔师或可为乾儿分忧,亦是朝廷之福---”
“孔颖达?”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
这个名字的出现,时机把握得妙到毫巅!
孔颖达,当世大儒,名满天下,主持编撰《五经正义》,乃是李世民亲自推重、用来统一天下经义、彰显文治的标杆性人物!
其学问精深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朝廷正统的学术方向,是李世民“文治”工程的核心支柱!
其政治立场,天然与皇权紧密捆绑,绝对可靠!
长孙皇后这看似虚弱无力的几句话,分量却重逾千钧!
她肯定了李承乾对李纲身体状况的担忧,点出了“荣养”的必要性,更巧妙地将“李纲提点孔颖达”这个提议抛了出来!
这简直是一石数鸟!
其一,孔颖达接替李纲教导太子,名正言顺,地位足够,无人能质疑其资格!
其二,让李纲“提点”孔颖达,表面上是尊老,给李纲一个崇高的台阶下,保全了老臣颜面,实际上却是为新师傅铺路,暗示李纲只需“顾问”即可,无需再亲力亲为。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孔颖达是李世民文治工程的象征,让他教导太子,等于将太子未来的学识根基牢牢绑定在皇帝钦定的“正统”之上!这比李纲那种带着前朝印记、有时还喜欢倚老卖老、指摘时政的老派学者,更符合李世民对太子教育方向的深层期望!
李世民的沉吟瞬间被打破!
他看向长孙皇后的眼神充满了疼惜和一种“知我者观音婢”的复杂感慨。
妻子病榻之上,竟还如此敏锐地为国事、为储君教育思虑周全!
“皇后所言极是。”
李世民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决断之色。
他轻轻拍了拍皇后的手背,目光转向李承乾,语气带着赞许和一种“此事可行”的意味:
“孔颖达先生确是大才,学问精深,堪为帝师。若得李太傅稍加提点引荐,由孔卿接掌东宫教席,既能让太傅安心荣养,又能使太子学业不辍,更得名师指点,确是三全其美之策。乾儿体恤师恩,思虑周全,朕心甚慰。”
帝王的心思,在这一刻显露无疑。他关心的不仅是李纲的身体,更是太子教育的主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认可的“正统”手中!
孔颖达,无疑是最完美的人选!
李纲的“荣养”,顺理成章地被提升到了“三全其美”的高度。
“父皇圣明!母后明鉴!”
李承乾立刻躬身,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欣喜和感激,仿佛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儿臣代太傅,谢父皇、母后体恤天恩!”
他内心的小人儿几乎要蹦起来:
“搞定!李老师,对不住了,为了我的‘学术自由’,您老先歇歇吧!孔老师,欢迎上岗!”
……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过高高的宫墙,精准地落入了东宫一隅清幽雅致的书斋。
书斋内,紫檀书案上摊着未完的《汉书》注疏手稿,墨迹犹新。
一只枯瘦却稳健的手正执着紫毫笔,悬在纸面。
窗外竹影婆娑,微风穿堂,带来夏末最后一丝燥热。
“砰——哗啦!”
一声刺耳的碎裂脆响,猛地打破了书斋的宁静!
那只悬笔的手剧烈地颤抖了一下,一滴饱满的墨汁“啪嗒”落在雪白的宣纸上,迅速晕开一团刺目的污迹。
书案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李纲太傅,保持着执笔的姿势,整个人却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雷霆劈中,僵立当场!
他面前的地上,一只上好的越窑青瓷茶盏摔得粉身碎骨,碧绿的茶汤和锋利的瓷片溅得到处都是,如同他此刻骤然被撕碎的心境!
“荣、荣养?!”
李纲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声音嘶哑,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和一种被彻底羞辱的狂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zj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