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的晨钟刚歇,金銮殿内沉香缭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肃穆中暗流涌动。
李世民端坐龙椅,冕旒下的目光扫过众臣,落在最前排几个山东口音浓重的紫袍大臣身上。
为首的礼部尚书崔敦礼整了整象笏,突然出列,声音洪亮得能震落梁上灰:
“陛下!臣等冒死上奏——今四海升平,万国来朝,实乃千古未有之盛世!臣请陛下行泰山封禅大典,昭告天地,彰我大唐煌煌天威!”
这话像块烧红的铁扔进油锅,殿内“嗡”地炸开了锅。
几个山东籍官员立刻跟进,御史中丞王珪紧接着跨出一步,笏板举得几乎要戳到房梁:
“陛下!昔秦皇汉武封禅泰山,皆因功盖千秋!陛下扫平群雄、开疆拓土、轻徭薄赋,功业远迈前人!此乃天赐良机,当刻石记功,垂范万世啊!”
他激动得山羊胡子直抖,仿佛那石碑上已刻了他名字。
魏王李泰立在皇子班列里,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一翘。
他轻咳一声,迈着方步踱到殿中,朝李世民深揖到底:
“父皇,儿臣附议!儿臣近日研读史册,见秦皇封禅而六合归心,汉武刻石而蛮夷慑服。父皇文治武功旷古烁今,若不封禅,恐天地震怒,万民失望!”
他抬起头,眼圈竟微微发红,
“儿臣每思父皇栉风沐雨、宵衣旰食,便恨不能以身代之。此封禅大典,非为虚名,实乃安天下、定民心之举啊!”
这话说得情真意切,连几个老臣都跟着抹眼角。
李世民指节轻叩龙椅扶手,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他扫了眼阶下,声音听不出喜怒:
“太子,你怎么看?”
李承乾自班列中稳步走出,玄色太子常服衬得他身形如松。
他先向李世民躬身行礼,才转向山东官员:
“崔尚书、王中丞,封禅泰山需征发多少民夫?耗费几何?耗时多久?可曾算过?”
崔敦礼一愣,随即昂首:
“为陛下记功,为社稷祈福,岂能计较锱铢?史载秦皇发卒三万,汉武用五万,我大唐富有四海,十万民夫足矣!至于钱粮——”
他瞥了眼户部尚书戴胄,
“戴尚书最清楚,国库充盈得很!”
“十万青壮离家三月,春耕谁顾?秋收谁管?”
李承乾声音陡然转冷,
“突厥颉利虽败,残部仍在阴山以北虎视眈眈。陇右旱情刚缓,河南道去年水患未复元气。此时举倾国之力登泰山刻石碑——”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射向李泰,
“四弟,你饱读诗书,可知史书里记的封禅盛况后头,可曾写过多少百姓卖儿鬻女、饿死道旁?”
李泰脸色微变,强笑道:
“皇兄忧国忧民,弟佩服。然封禅乃告慰天地,必得神佑,风调雨顺。”
“神佑?”
李承乾嗤笑一声打断,
“若磕几个头就能五谷丰登,还要犁耙锄头作甚!孤只信人定胜天——胜天半子的法子,是修水利、减赋税、练精兵!”
他朝李世民一揖,一字一顿:
“父皇,儿臣以为,封禅碑记再辉煌,也不及百姓锅里一粒米实在!”
“荒谬!”
户部侍郎卢承庆忍不住跳出来,他是范阳卢氏嫡系,一张嘴就带刺,
“太子此言,是要陛下自贬功绩?陛下功业,上合天心,下顺民意,泰山封禅正当其时!太子百般推诿,莫非---”
“莫非什么?”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突然轰响。只见魏征铁青着脸出列,笏板直指卢承庆鼻子:
“卢侍郎!少拿你那套天人感应唬人!陛下之功,长安城三岁小儿都晓得,用得着跑泰山脚底下演给老天爷看?”
他猛地转向李世民,声震屋瓦:
“陛下!老臣今日拼着这身官服不要,也要说句大实话——封禅就是劳民伤财的虚架子!”
“十万民夫一路吃喝拉撒,地方官趁机盘剥,到头来除了山脚多块刻字的石头,还能落下啥?不如把这钱扔进黄河听个响,还能吓跑几窝水匪!”
满殿死寂。
李世民嘴角抽了抽。
魏征却越说越气,竟叉腰骂开了:
“你们山东那帮子人,撺掇陛下封禅安的什么心?不就是想跟着混个陪祭名额,回头在族谱里吹八辈子?”
“呸!老夫看透了!有这闲钱,不如多造几把薛蛮子那神臂弓!一箭射穿三百步,不比磕头管用?”
他嗓门太大,声浪撞出殿门,震得殿外的薛仁贵下意识挺直腰板,胸甲“哐”地一响。
这金属撞击声在静默中格外刺耳。
李世民目光扫过殿外那个挺拔身影,又掠过魏征涨红的脸,最后停在李泰身上:
“青雀。”
李泰忙躬身:
“儿臣在。”
“你府里参奏封禅的折子,近半月就上了七道。”
李世民语气平淡,却让李泰后背瞬间沁出冷汗,
“这般热心,倒让朕想起汉武时的江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zj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