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巨大的冰鉴散发着丝丝寒意,却压不住满朝文武心头各异的热切与忐忑。
金砖铺地,玉阶生辉,李世民端坐于高高的御座之上,冕旒垂下的玉藻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深处那抹不易察觉的审视。
他手中拿着一份用明黄绢帛书写的诏书,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如同滚雷碾过寂静的山谷:
“朕闻道法自然,佛法慈悲,皆导人向善,安民济世之本也。今有玄奘法师,孤征绝域,跋涉万里,求取真经,功在千秋,泽被后世。为彰其功,弘大法音,辨明至理,朕意已决!”
他微微一顿,目光如电,扫过阶下屏息凝神的群臣,尤其是站在亲王首位、垂手肃立的魏王李泰,以及太子位上面色沉静的李承乾。
“敕命!于玄奘法师抵京,安顿译经三月期满之后,择吉日,于大慈恩寺,设‘佛道辩经大会’!”
“昭告天下,广邀释门高僧大德,道门真人羽客,齐聚长安!共论妙法,辩析真源!以期正本清流,昌明圣教,福佑我大唐社稷!”
诏书宣读完毕,大殿内瞬间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落针可闻。
随即,各种心思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在众人心底噼啪炸响!
山东、河北等崇佛重地的官员,脸上难以抑制地露出激动与期待之色,仿佛看到佛门大兴的曙光就在眼前。
一些与道门渊源深厚的官员,则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和凝重。
这场由皇帝亲自下诏、规格空前的辩经大会,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义理之争!
这将是佛道两家在帝国最高权力面前的第一次公开、全面、决定性的较量!
胜负结果,必将深刻影响未来朝廷对两教的态度、资源的倾斜,乃至无数依附于两教的庞大势力的兴衰荣辱!
李泰的脸上,瞬间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神色。
有愕然,似乎没料到父皇会如此干脆利落地定下日期;紧接着,一丝狂喜的火焰在他眼底深处跳跃起来,如同捕捉到猎物的毒蛇,
他微微侧头,目光飞快地瞥了一眼太子方向,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勾起一个微妙的弧度,带着志在必得的野心和一丝残忍的快意。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万众瞩目的大慈恩寺,他将如何借助这场盛会,将太子和其背后支持的道门势力,狠狠踩在脚下!
李承乾立于太子位上,身姿挺拔如松,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沉静。
只有站在他身后半步的裴行俭,敏锐地捕捉到太子那宽大袍袖下,指节因瞬间紧握而泛出的淡淡白色。
李承乾的目光,平静地迎向御座上父皇那深邃难测的视线,没有激动,没有惶恐,只有一种深潭般的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然而,在那平静之下,裴行俭却感受到一股山雨欲来前的巨大压力,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陛下圣明!此乃千古盛事!”
短暂的沉寂后,以萧瑀为首的一批崇佛大臣率先出列,高声颂赞,打破了殿内的凝滞。
“陛下圣明!”
附和之声随即响起,如同潮水,淹没了少数道门支持者微弱的迟疑。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扫过李承乾和李泰,最终停留在李承乾脸上:
“太子。”
“儿臣在。”
李承乾出列一步,躬身应道。
“大慈恩寺为辩经之所,一应筹备,由你东宫会同礼部、鸿胪寺督办。务必周全妥帖,彰显我大唐气象。佛道两家,皆须以礼相待,不可偏倚。”
李世民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儿臣遵旨!必当尽心竭力,不负父皇所托。”
李承乾的声音沉稳有力,听不出丝毫波澜。
“嗯。”
李世民的目光又转向李泰,
“魏王。”
“儿臣在!”
李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亢奋。
“你素来留心释典,与佛门多有善缘。此番盛会,西域及天竺高僧往来接待、安置事宜,由你魏王府协同鸿胪寺办理。务使远来之宾,如沐春风,宾至如归。”
李世民的安排,看似合情合理,却将接待“外援”的关键任务,交到了李泰手上。
李泰眼中精光更盛,几乎是立刻躬身,声音洪亮:
“儿臣领旨!定不负父皇信任,让西域高僧,尽感我大唐天威与仁德!”
朝会散去,文武百官如同潮水般涌出太极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这突如其来的重磅消息,空气中弥漫着兴奋、期待、紧张、算计的复杂气息。
李承乾在裴行俭的随护下,步履沉稳地穿过人群,对那些或探究、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目光视若无睹。
刚走出宫门,登上东宫车驾,车帘尚未放下,一个穿着不起眼灰色道袍的身影,如同鬼魅般从宫墙阴影处快步闪出,拦在车前。
来人正是太史令、东宫盟友之一袁天罡!
他素来仙风道骨、从容淡定的脸上,此刻却布满了罕见的焦虑与凝重,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道袍的袖口也沾染了些许尘土,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zj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