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如锤,带着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冰冷,狠狠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他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每一个例子都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崔敦礼那套“血统至上”的腐朽论调之上!
崔敦礼的脸色由白转青,由青转紫,嘴唇哆嗦着,几次想开口反驳,却被那排山倒海般的事实和气势死死压住!
他引以为傲的千年门阀历史,在李承乾列举的这些真正以才德功绩彪炳史册的寒门俊杰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那些他口中“不通经义”的小吏,创造的功业,远超他那些只会清谈的世家祖宗!
李承乾步步紧逼,目光锐利如刀,直刺崔敦礼灵魂深处:
“崔尚书言必称胥吏小民不通礼法,粗鄙不堪。那孤再问!万年县丞张柬之,出身寒微,然其主持渭水疏浚,活民十万,使京畿三年无水患!此等泽被苍生之实绩,难道不比某些只会在书斋里注解‘礼云礼云’的所谓清贵,更懂‘礼’之精髓?!礼之用,贵在安民!此乃大礼!”
“刑部司直李佑,亦非世族,然其明察秋毫,屡破奇案,使冤者昭雪,凶徒伏法!其所行之‘义’,岂不比某些坐视族中豪奴欺压良善、侵吞田产的世家家主,更配得上一个‘义’字?!”
“国子监算学博士李英风,精研天文历法,改良农具测算,其所算之‘数’,关乎万千黎民温饱,社稷仓廪丰盈!此等关乎国计民生之‘术’,难道不比某些只知夸耀家谱、攀比门第的‘道’,更为紧要?!国之栋梁,栋在能承万民之重,梁在可架社稷之安! 是扛起江山,还是蛀空根基,不在其姓甚名谁,而在其心向何方,力用何处!”
最后一句,如同黄钟大吕,轰然炸响!
“国之栋梁,栋在能承万民之重,梁在可架社稷之安!”
这简短而有力的金句,瞬间刺穿了所有虚妄的争论,将“栋梁”二字阐释得淋漓尽致,重若千钧!
满朝文武,无论立场如何,心中皆是一震!
连那些原本对寒门擢升心存疑虑的中间派,看向李承乾的目光也充满了震撼与深思。
崔敦礼如遭雷击,踉跄着倒退一步,脸上血色尽褪,惨白如纸。
他精心构筑的“血统高贵论”、“礼法清贵论”,在李承乾这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直指核心的驳斥下,脆弱得如同朽木,寸寸崩塌!
他想反驳张柬之的功绩?
可那水患治理是实打实的!
他想诋毁李佑的断案?
那昭雪的冤案桩桩件件!
他想否认李英风测算的价值?
那关乎农事国本!
他搜肠刮肚,竟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家族千年史,在这煌煌功绩面前,竟找不出几个能真正与之比肩的人物!
巨大的屈辱感和被彻底剥光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将他淹没,他喉头一甜,一股腥气上涌,又被强行咽下,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耳朵里嗡嗡作响,李承乾后面的话都变得模糊不清。
太极殿内,落针可闻。
只有崔敦礼粗重而绝望的喘息声,显得格外刺耳。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太子身上,充满了敬畏与震撼。
这位年轻的储君,以其深厚的学识、清晰的逻辑、强大的气势和对国家根本的深刻洞察,彻底碾压了代表着千年门阀腐朽意志的崔敦礼!
一场关于国家未来的灵魂拷问,胜负已分!
就在这死寂达到顶点之时,龙椅之上,那个一直沉默的、掌控着整个帝国命运的身影,终于再次发出了声音。
李世民缓缓睁开双眼,那双阅尽沧桑的眸子,平静无波地扫过下方。
他的目光在李承乾身上停留了一瞬,那深邃的眼瞳深处,似乎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光,快得无人能捕捉。
随即,目光便落在那摇摇欲坠、面如死灰的崔敦礼身上。
没有评价太子的雄辩,没有安抚崔敦礼的失态。
皇帝陛下的声音,如同亘古不变的寒冰,清晰、简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最终裁决,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边:
“《氏族志》之事,朕意已决。”
短短七个字!
如同一柄无形的巨锤,轰然落下!
砸碎了世家门阀最后一丝侥幸!
为这场震动朝野的激辩,盖上了无可更改的帝王印玺!
崔敦礼身体猛地一晃,再也支撑不住,眼前彻底一黑,软软地瘫倒在冰冷刺骨的金砖之上。
他最后看到的景象,是御阶之上,皇帝那漠然移开的目光,以及太子李承乾,那挺拔如山、仿佛承载着整个帝国未来重量的年轻身影。
完了…博陵崔氏…完了…这是他意识陷入无边黑暗前,唯一的念头。
沉重的朝会终于结束。
朱红色的宫门缓缓开启,刺眼的阳光涌了进来,将鱼贯而出的文武百官身影拉得老长。
空气里还弥漫着未散的紧张和硝烟味。
薛仁贵大步流星地跟在李承乾身后,满脸的痛快与崇敬,铜铃大的眼睛瞪得溜圆,嗓门洪亮,震得旁边几个文官直皱眉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zj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