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日,早上,阴。
江县的春天,阴天宛如一幅淡墨渲染的画卷,悄然铺展在钟家村的每一个角落。
天空被厚重的云层严严实实地遮蔽,那云层像是被岁月沉淀的棉絮,层层堆叠,却又透着一种压抑的沉闷。
日光奋力地从云缝间挤出来,却只在大地上洒下一片朦胧而微弱的光,仿佛被一层薄纱过滤,失去了往日的锐利与炽热,变得柔和而又带着几分迷离。
河边的树木,新芽已在枝头悄悄萌动,嫩绿的叶片在阴云的笼罩下,少了些阳光照耀时的鲜亮与生机,却多了几分温润的质感,像是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水汽。
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本应在阳光里尽情绽放娇艳,此刻却在阴天的怀抱中,带着一丝含蓄,静静地散发着若有若无的芬芳。
小姑娘阿容顶盔穿甲,神气十足地骑着一匹黑色的战马“踢踢踏踏”地来到试验场,她一见到钟鹏举等三个人早已在开始做准备工作了。
她顿时生气地撅起小嘴,嘴里喋喋不休地怪钟鹏举没有早点叫醒她一起来。
钟鹏举佯作嗔怒地敲了一下她的头盔。他并没有怪她,谁叫她还是一个高二学生呢,正在发育的时候,贪睡一点可以理解。
钟鹏举把自己最信得过的钟华昌、钟华成和林积容等三人叫到这个个远离工场和村庄的山谷里,交代大家一起开始试制火药。火药的配方乃是最高的机密,自己最信任的就是这三个人和钟剑平等。
先秦时期,当时的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了一些与火药成分相关的物质,如硫磺、硝石等,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代,炼丹术更加盛行,人们对硝石、硫磺等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炼丹家们偶然发现将硫磺、硝石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会发生剧烈的燃烧甚至爆炸现象,这便是火药的雏形。
唐代,人们对火药的配方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逐渐确定了以硝石、硫磺、木炭为主要成分的火药配方。唐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了将硫磺、硝石与炭化皂角子混合的方法,这被认为是早期火药配方的重要记录。
由于没有经过唐代,钟鹏举不确定目前这个世界是否有国家已经研制出了用于燃烧的火药,故要自己研发。即使有,拥有火药的国家也会进行严格的管控,不可能流出到民间。
但这都难不了他,他只需要按自己记住的配方进行试验即可。
夏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为硝石、硫磺和木炭。一般比较经典的配方比例为硝酸钾(硝石)75%、木炭15%、硫磺10%。硝石作为氧化剂,提供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氧气;木炭作为还原剂,帮助燃烧;而硫磺则在反应中起到助燃作用,使得火药能够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
在军事应用中,为了增强火药的爆炸威力或燃烧效果,要适当增加硝石的比例,或者添加一些其他的辅助成分,如在一些用于制造炸弹、火炮弹药的火药中,硝石比例要提高到80%左右。
明抄本元代火器专着《克敌武略荧惑神机》中,火炮(炸弹)火药含硝硫炭的配比为78%:8%:14%。《武备志?制火器法》、《兵录?火攻药性》等兵学典籍也记载了多种火药配方,当时的匠人已掌握火药的组配规律,会根据不同用途调整配方。如“性直者主远击,硝九而硫一;性横者之爆击,硝七而硫三”,表明人们善于利用火药特性,寻找最优配置方案以发挥最大效能。
钟鹏举向他们三个解释道,我们现在研制的火药实际上是“黑火药”,其生产技术较为原始,质量控制不够精确,不同批次的产品性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黑火药其爆速较低,一般只有700米/秒左右,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对较小,威力有限。
黑火药其能量释放主要通过燃烧反应,燃烧速度相对较慢,在密闭空间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上升较为平缓。制作火器、火炮发射药等,也用于民间的烟花、鞭炮制作等。
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制的才是真正的“炸药”,“黑火药”和“炸药”是两码事。
炸药的爆速较高,如达纳炸药的爆速可达每秒7700米,TNT的爆速为6900米/秒,爆轰产生的能量巨大,威力比黑火药大得多。
炸药的能量释放是通过爆轰反应,以冲击波的形式瞬间贯穿整个物质内部,在极短时间内产生极高的压力和温度。
炸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在军事上,用于制造炮弹、炸弹、地雷等武器弹药,能够对敌方目标造成巨大的破坏;在民用方面,用于矿山开采、工程爆破、道路建设等领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番话把林积容等三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小姑娘听得一头雾水,懵盛盛。
她又有种想扒开钟鹏举脑袋看看的冲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