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府双喜的余温尚未散去,京城便迎来了初夏的第一场雨。细雨绵绵中,坤宁宫内的沈静姝正为另一件事做着最后的准备。
“令仪,过来。”沈静姝朝女儿招手,七岁多的小公主今日穿着一身崭新的浅碧色襦裙,显得格外精神。
萧令仪小跑过来,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母后。”
“明日你就要去女子学堂进学了,可都准备好了?”沈静姝替女儿理了理衣襟,柔声问道。
“都准备好了!”萧令仪眼睛亮晶晶的,“徐姑姑前日送来的书包,还有父皇赐的文房四宝,儿臣都让宫女收好了。”
萧景珩从外间走进来,听到母女对话,笑道:“我们令仪也要做大学问了。到了学堂,可不许摆公主的架子,要尊师重道,友爱同窗。”
“儿臣记住了。”萧令仪认真点头,“徐姑姑说,学堂里的姐妹们都很好相处,儿臣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萧令仪就起床了。她特意选了一身素雅的月白襦裙,只让宫女梳了个简单的双丫髻,佩戴着不起眼的珠花。
“公主今日这身打扮,倒是格外清新。”掌事女官笑着称赞。
萧令仪对着铜镜照了照,满意地说:“徐姑姑说过,学堂里讲究的是学问,不是穿戴。”
用过早膳,萧令仪在宫人的护送下,乘坐一辆不起眼的青帷小车出了宫。这是沈静姝特意安排的,既保证了安全,又不至于太过招摇。
女子学堂坐落在京城西侧,原是一处前朝官员的宅邸,经过改建后,粉墙黛瓦,绿树掩映,显得清雅别致。徐清韵虽因有孕在身不再每日到学堂理事,但今日还是特意等在了门口。
“参见公主殿下。”徐清韵领着几位女先生和学生在门口迎接。
萧令仪连忙上前扶住她:“徐姑姑快请起,母后说了,在学堂里我只是个普通学生,大家不必多礼。”
徐清韵欣慰地笑了:“既然如此,那便请公主随我来吧。”
学堂里已经来了不少学生,见到萧令仪,都好奇地张望,但很快就在先生们的引导下恢复了秩序。萧令仪被分在了蒙学部,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小姑娘一同学习。
第一堂课是识字。教识字的是一位姓林的老夫人,据说从前是宫中的女官,学问极好。她今日教的是《千字文》中的句子,萧令仪在宫中早已学过,但还是认真地跟着诵读。
下课休息时,几个小姑娘怯生生地围过来。
“公主殿下......”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姑娘小声叫道。
萧令仪放下手中的书,笑着说:“在学堂里,大家叫我令仪就好。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秀珠。”小姑娘见公主这般和气,胆子也大了些,“我爹是国子监的司业。”
其他几个小姑娘也纷纷自我介绍,有的是翰林院编修的女儿,有的是太医院医官的女儿。很快,萧令仪就和她们熟络起来,几个小姑娘围在一起,讨论着刚才课堂上学的内容。
第二堂课是算术。这是萧令仪最喜欢的科目,她在宫中时,沈静姝就常常教她一些简单的算学。今日女先生出了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头三十六,下有足一百,问鸡兔各几何?”
不少小姑娘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萧令仪想了想,拿起算筹摆弄起来。不过片刻,她便举手答道:“先生,是二十二只鸡,十四只兔。”
女先生惊讶地看着她:“公主是如何算出来的?”
萧令仪认真地解释:“假设全是鸡,则应有七十二足,现多出二十八足,每多两足便是一只兔,故兔有十四,鸡便是二十二。”
这番清晰的思路,不仅让女先生连连点头,连周围的小姑娘们都投来钦佩的目光。
午膳时分,学生们在学堂的膳堂用餐。饭菜很简单,两荤一素一汤,但味道清爽可口。萧令仪和秀珠几个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倒也其乐融融。
“令仪,你算学真好。”秀珠羡慕地说,“我爹爹说,女子懂算学,将来管家理事都方便。”
萧令仪咽下口中的饭菜,说道:“我母后说,女子读书明理,不止是为了管家,更是为了明事理、知天下。”
下午的课程是刺绣。这是萧令仪最不擅长的,她拿着针线,总觉得不如拿笔顺手。教刺绣的先生看出了她的窘迫,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公主不必着急,针线活最是磨练心性,慢慢来就好。”
萧令仪点点头,认真地一针一线地绣着,虽然针脚还有些歪斜,但态度却极其认真。
放学时分,细雨已经停了,天边挂着一道浅浅的彩虹。萧令仪和同学们道别后,登上了回宫的马车。
一进坤宁宫,她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沈静姝面前:“母后,儿臣回来了!”
沈静姝放下手中的书,笑着问:“第一日进学,感觉如何?”
萧令仪兴奋地讲述着这一日的经历,从识字课到算术题,再到刺绣的困难,说得眉飞色舞。
“对了母后,”她忽然想起什么,“儿臣在学堂交了几个朋友,秀珠、慧娘、还有小莲,她们都很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锦绣凰途:弃女荣华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锦绣凰途:弃女荣华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锦绣凰途:弃女荣华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