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日子,不能老是打零工,今天有活儿干,明天没饭吃,心里不踏实。企业做流量也一样,不能光指着平台推荐,今天给你灌一波,明天算法一变,立马断粮。那感觉,就像在别人家院子里种菜,长得再好,地主说收走就收走,自己连根葱都留不下。
SUDU的直播业务在2024年初算是走上了正轨,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正轨”是铺在抖音的平台上的。平台是条大河,流量是水,我们像条小船,水涨船高,水落船搁浅。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得想办法自己挖个池塘,把水引进来养着。这就是私域流量。同时,光有一条船也不行,得多下几条小舢板,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就是矩阵号。
先说挖池塘的事——自建流量池。
这个念头,是被一次“惊吓”给逼出来的。那天,抖音突然调整了某个推荐算法,我们一个平时数据不错的短视频,播放量惨不忍睹,直接影响了当晚直播的进人。虽然很快调整过来了,但那种“生死操于他人之手”的感觉,太难受了。开会时,我敲着桌子说:“兄弟们,咱们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更不能让篮子拎在别人手里!得想办法把平台上的水,引到咱们自己的池子里!就像以前做微商的时候那样。”
这个“池子”在哪?最现成的就是企业微信社群。想法很简单:在直播和短视频里,引导用户加到我们的企业微信,再拉进专属的粉丝群,有之前微商的经验,我们上手不难。
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全是坑。第一关,用户凭什么加你?你直接说“加群领优惠券”,来的全是薅羊毛的,加完就退,没用。我们琢磨了好久,最后定了个“价值吸引”的策略。让吴永浪策划了一个“男士穿搭避坑指南”的PDF小册子,由林夕操刀,全是干货,比如不同体型的穿搭雷区、基础款搭配公式等等。然后在直播时,我作为“福利”推出:“兄弟们,我整理了份穿搭避坑秘籍,都是我干了十几年服装总结的干货,加我们企业微信,免费发你,群里以后还会不定期分享穿搭技巧和新品资讯。” 这样,来的至少是有点意向的精准用户。
第二关,加进来怎么运营?不能变成死群、广告群。我们成立了小小的“私域运营小组”,由周红梅牵头,定了规矩:群内不准只会发商品链接。每天固定时间有“穿搭小贴士”,每周有一次“单品深度解析”,直播前发预告和专属优惠,售后问题优先在群内解决。目标是把这个群,做成一个有温度的、能学到东西的、买东西有点小优惠的俱乐部。我开始也亲自在群里冒泡,回答些问题,发发红包,让大家觉得这个主理人是活的。
这个过程慢,像蚂蚁搬家。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批沉淀下来的几百个核心用户,复购率惊人的高。因为他们对我们建立了信任,知道在这买,不光是为了便宜,更是因为省心、靠谱。这个池塘虽然小,但水是自己的,心里踏实多了。
再说放舢板的事——矩阵号尝试。
主账号“SUDU汪小闲”就像我们的旗舰店,形象正面,但也不能啥都往里塞。而且把所有内容都压在一个账号上,风险也大。吴永浪提议:“汪哥,咱们能不能搞几个‘副账号’?像开分店一样,不同账号针对不同需求,互相导流,分散风险。”
这个想法好!我们说干就干,孵化了两类矩阵号:
1. 垂直专业号:“汪小闲日记”
这个号定位是 “深度”和 “专业”。不用我出镜,主要是图文和短视频形式,内容更干、更深度。比如:
林夕出镜,讲一件风衣从设计稿到成品的全过程,剖析版型、面料选择的门道。
云飞讲解如何辨别羊毛面料的好坏,堪比专业科普。
甚至会把我们和一些小众设计师的联名创作过程拍成迷你纪录片。
这个号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对服装本身有浓厚兴趣、追求极致品质的“硬核玩家”。它不直接卖货,主要作用是拔高品牌专业形象,吸引高端用户,然后巧妙地引导到主账号。就像开个“品牌博物馆”,提升格调。
2. 生活化号:“汪小闲日常”
这个号定位是 “真实”和 “有趣”。用手机随手拍,内容更轻松、更生活化。比如:我出差在机场的随手拍,聊聊旅途见闻和穿搭灵感。
公司团建的花絮,展示团队氛围。
甚至拍我早上怎么快速搭配出门。
这个号的目标是强化我个人IP的生活感和亲和力,吸引那些觉得主账号有点“正式”的用户。它像是主账号的“后花园”,更随意,更容易圈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矩阵号一启动,问题全来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够用!我们总共就十二个人,主账号的日常更新和直播已经忙得脚打后脑勺了。现在突然要多运营两个号,内容从哪来?谁来拍?谁来剪?精力严重分散。结果,“汪小闲日记”更了几期,内容制作太耗时,更不动了;“汪小闲日常”也因为缺乏持续的内容规划,更新断断续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服装品牌主理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