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见·根据地奇遇记:
土窑里的兵工魂与山洞中的新天地
一>、见·根据地的“春天”:兵营像笋尖儿冒出来
东北的雪还没化透,根据地的土坡上却先冒出了“绿芽儿”——不是草,是一座座新搭的兵营。战士们和老乡们扛着土坯、拽着茅草,忙得像开春翻地的老黄牛,脸上的汗珠子刚冒出来就结成了小冰碴,却没一个人喊累,嘴里还哼着新编的小调:“土坯墙,茅草顶,咱们的兵营暖烘烘;打鬼子,揍老蒋,保家卫国真英雄!”
王二蛋扛着两根粗木杆,走得风风火火,木杆上的冰碴子掉在脖子里,凉得他一缩脖,却还不忘跟旁边的孙大牛开玩笑:“大牛,你说咱们这兵营,能不能比杜聿明的指挥部还气派?”孙大牛正抱着一捆茅草往房顶上扔,听了这话,手一歪,茅草掉在地上,砸了自己的脚:“哎哟!你小子别捣乱!咱们这兵营是过日子的,不是摆样子的——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能让杜聿明来看看,准能把他气死!”
老乡张大爷带着儿子小宝来帮忙,小宝才八岁,踮着脚给战士们递泥巴,小手冻得通红,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叔叔,俺长大了也要当兵,跟你们一起打坏蛋!”陆沉正好走过来,摸了摸小宝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是之前缴获的美式罐头里的,递给小宝:“好啊!等你长大了,叔叔教你打枪!”小宝接过糖,舍不得吃,揣进怀里,蹦蹦跳跳地去给其他战士递泥巴了。
兵营越盖越多,从远处看,像一片刚冒头的竹笋,整整齐齐地排在土坡上。每座兵营的墙上,都贴着战士们写的标语,有的写“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有的写“军民一家亲”,还有的写“雪狼是咱们的编外侦察员”。不用问,准是宋清的文工团与常汇佳他们写的,他现在走到哪儿都带着雪狼,连盖兵营都让雪狼趴在旁边“监工”,雪狼也听话,只要有战士偷懒,就嗷呜叫一声,逗得大家直笑。
最热闹的要数兵工厂所在的土窑洞。之前临时用的几孔小窑洞不够用,战士们和老乡一起挖了十几孔大窑洞,洞口用茅草编的帘子挡住风雪,里面架着从天津“借”来的机器,“轰隆轰隆”响个不停,像一群大嗓门的老黄牛在唱歌。老工人李师傅正带着几个年轻战士修重机枪,小李拿着扳手,憋得脸红脖子粗,愣是没拧动一个螺丝。
李师傅笑着走过去,接过扳手,轻轻一拧,螺丝就松了:“小子,干活得用巧劲,不是蛮干——你这劲头,去扛土坯还行,修机器可不行!”小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把耳朵贴在机器上听动静:“李师傅,这机器要是修好了,能打多少敌人啊?”李师傅摸了摸机器,眼里闪着光:“能打多少?能把杜聿明的坦克都打趴下!”
窑洞外,老周正带着炊事班的战士搭灶台,他们用缴获的钢板做灶面,用土坯垒灶身,还在灶台旁边挖了个小坑,用来放柴火。老周一边垒灶,一边跟旁边的战士说:“等这灶台搭好了,咱们就能给兵工厂的师傅们煮酸菜饺子了——昨天老乡送了不少酸菜和大白菜,还有猪肉,保证让大家吃了浑身是劲!”
不远处的空地上,老乡们和战士们一起搭起了矮棚,棚子盖着厚厚的草帘,里面铺着干草,暖和得很。有的矮棚是给老乡们住的,有的是用来放粮食和弹药的,还有一个专门给孩子们当学堂,战士们轮流教孩子们认字。小石头虽然才十六岁,却也当起了老师,他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孩子们写“中国”“解放军”,孩子们学得认真,声音朗朗的,飘得老远。
常汇佳带着雪狼在矮棚之间转来转去,雪狼一会儿钻进这个棚子闻闻,一会儿跑到那个棚子看看,像是在检查有没有危险。有一次,雪狼在一个放粮食的棚子门口停下,对着棚子叫,战士们进去一看,原来棚子的草帘破了个洞,正往里漏雪,大家赶紧把洞补好,还摸了摸雪狼的头:“雪狼真厉害,比看门狗还强!”常汇佳听了,笑得合不拢嘴,给雪狼喂了块饼干——是从缴获的物资里拿的,雪狼吧唧吧唧吃得嘴都翘起来了,尾巴摇得像拨浪鼓。
陆沉和黄克诚站在土坡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黄克诚抽着他的枣木烟杆,烟杆上的红漆虽然掉了不少,却依旧油光锃亮:“老陆,你看这根据地,才多久啊,就跟换了个地方似的——之前还是‘七无’,现在兵营有了,兵工厂有了,老乡也多了,再过阵子,就能变成‘七有’了!”陆沉点点头,指着远处的矮棚:“是啊,你看那矮棚里,老乡们和战士们一起做饭、认字,多热闹——这才是咱们的根据地,有烟火气,有生命力!”
正说着,小宝跑过来,拉着陆沉的衣角:“陆叔叔,俺们学堂里想挂一面红旗,跟城楼上的一样,你能帮俺们做吗?”陆沉蹲下来,笑着说:“当然能!咱们现在就去找红布,让你黄爷爷给咱们写几个大字,挂在学堂里!”黄克诚听了,也笑:“好啊!我这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是写‘为人民服务’,还是没问题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蚀第一部请大家收藏:(m.zjsw.org)蚀第一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