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主任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审计部凝滞的空气里激荡起无声的涟漪。
“当面向信息管理中心的专家进行详细阐述和答疑。”
这句话落在林浩耳中,也落在办公室里每一个竖起耳朵的人耳中。它不是商量,是命令,是来自离岗的王总、通过林瑶之口传达的、不容置疑的指令。
刹那间,那些原本刻意回避的目光,此刻再也无法掩饰其中的震惊与骇然。刘部长隔着玻璃墙看过来,眼神锐利如鹰,最终化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颔首,仿佛在说:“去吧,按她说的做。”
林浩在无数道灼热的目光注视下,站起身。他能感觉到那些视线像是实质的针,刺在他的背上。他拿起记录着方案技术要点的笔记本和一支笔——动作甚至刻意放慢了一丝,以掩饰指尖可能存在的微颤——然后走向门口。
“好的,林主任。”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波澜。
跟着林瑶走出审计部办公室,穿过那条铺着厚地毯、安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跳声的走廊,林浩感觉像是从一场无声的围猎场,走向另一个未知的审判台。信息管理中心,那是集团的技术核心,里面的人多以理性、数据和代码说话,他们对这场高层暗流涌动的博弈,又会持何种态度?
电梯下行。林瑶目视前方,镜片后的目光平静无波,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只有林浩能听见:“李宝山主任是技术出身,性格直,只认道理和可行性。不用考虑其他,把你想法说清楚就行。”
这是一句提点,更像是一颗定心丸。林浩微微点头:“明白,谢谢林主任。”
信息管理中心占据了大半个楼层,与综合办公区的氛围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机房的凉气和咖啡因的味道,工位更加开放,屏幕上跳跃着代码和图表,偶尔能听到程序员们激烈的讨论声。
李宝山主任是个四十多岁、头发微秃、穿着格子衬衫的技术男,他已经在会议室门口等着了。见到林瑶和林浩,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推开门。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五六个人,有年轻的技术骨干,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架构师,他们面前都放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林浩那份方案中涉及技术改造的部分。看到林瑶和林浩进来,他们抬起头,目光里充满了技术人士特有的审视和好奇,但并没有明显的敌意或奉承。
“林主任,人带来了?坐。”李宝山言简意赅,指了指空位,自己率先坐下,拿起激光笔,“林浩是吧?废话不多说,你的方案我们初步看了。想法很大胆,尤其是‘财务系统与银行流水数据实时对接’、‘大额资金流动预警触发’这两个模块。技术上不是不能实现,但难度和成本都不小。现在,你详细说一下你的具体构思,尤其是数据接口怎么打通,预警模型的逻辑怎么设计,如何确保不影响现有系统的稳定性。”
没有任何客套,直接切入最硬核的技术环节。
这一刻,林浩反而彻底冷静了下来。恐惧和焦虑被剥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专业挑战时的专注和自信。他打开笔记本,连接投影仪,将准备好的几张简易架构图投射到屏幕上。
“李主任,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林浩。”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有力,“关于实时数据对接,我的初步想法是基于API网关构建……”
他开始阐述。抛开所有的权力算计和人事纷扰,完全沉浸在技术逻辑的世界里。他讲数据接口协议的选择,讲数据清洗和校验的流程,讲如何利用现有的云服务资源降低开发成本,讲预警模型如何根据金额、频次、关联方等多个维度设置阈值和触发条件。
他讲得投入,甚至偶尔会因为某个技术细节的争论而忘记对方的身份,直接与在座的某位架构师进行探讨。那些工程师们最初或许还带着几分对这个“关系户”或“搅局者”的轻视,但随着林浩深入、扎实且颇具前瞻性的阐述,他们的眼神逐渐变了,变成了认真的倾听和专业的思考。
“……所以,我认为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冗余和熔断机制,确保在数据流出现异常时,核心业务系统不受影响,同时审计日志必须完整记录……”林浩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快速勾勒出数据流向图。
会议室里只剩下他清晰的声音和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林瑶安静地坐在角落,面无表情,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林浩。
李宝山主任抱着双臂,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最终,当林浩回答完一个关于系统并发承载能力的尖锐问题后,他忽然开口,打断了讨论:“等一下。你提到的这个基于开源框架构建中间件的方案,你自己有实践过?”
林浩顿了一下,坦然回答:“在大学里做过类似的课程项目,模拟环境下降过。但实际生产环境的数据量和复杂度肯定不同,需要各位老师专业的评估和设计。”
李宝山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点了点头,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除了严肃以外的表情——那是一种技术人看到有趣解决方案时的兴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官场暗格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官场暗格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