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九点五十分,林浩提前十分钟抵达集团第三会议室门口。
与以往参加的会议不同,此次项目论证会的规格明显高出许多。会议室门外走廊静可闻针,深红色的地毯吸走了所有脚步声,却吸不走那股无形弥漫的、混合着权力与审视的凝重空气。透过虚掩的门缝,能看到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西装革履,神色肃穆,多是各部门一把手或资深专家,低声交谈间透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谨慎。
林浩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那套略显宽大的西装——依旧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行头,但熨烫得平整。他手里紧握着连夜赶写出来的方案摘要,以及应对可能质询的腹稿。他知道,今天这场会议,看似是技术论证,实则是方案能否存活的第一道,也可能是最凶险的一道关卡。
九点五十五分,林瑶主任从走廊另一端走来,看到他,微微颔首,没有多余的话,只递给他一个眼神:跟上。
林浩跟在林瑶身后,步入会议室。
刹那间,原本低沉的交谈声戛然而止。几乎所有目光都瞬间聚焦过来,落在他这个过于年轻、面孔陌生、且明显职位不高的与会者身上。那目光里有好奇,有审视,有毫不掩饰的惊讶,也有几道冰冷的、带着衡量意味的视线。
林瑶像是没有察觉到这微妙的氛围,径直走向会议桌末端一个空位,对林浩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加座。那个位置并不起眼,却恰好能在王总进入会议室时,被第一时间看到。
林浩在加座上小心落座,只坐了前半边,脊背挺直,将摘要轻轻放在桌上。他能感觉到那些目光依旧黏在自己身上。
十点整,王治邦总经理准时步入会议室。他依旧是一丝不苟的发型,深色西装,脸上看不出喜怒,步伐沉稳从容。自从老董事长高升后,位置空缺已久,由他这位总经理主持集团全面工作已近一年。此刻,他肩上不仅扛着集团的日常运营,更压着上级关于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沉甸甸的期许。他径直走向主位,目光在会场扫视一圈,在经过林浩时,几乎没有停顿,但林浩却感觉到那瞬间的注视如有千钧。
“开始吧。”王总落座,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宣布会议开始。
会议由集团分管财务和信息化的一位副总主持。流程按部就班,先是信息中心的李宝山主任汇报技术可行性评估结果。
李主任打开PPT,语气平实,甚至有些技术人员的枯燥,但内容扎实。他客观阐述了方案中技术实现的优势(逻辑清晰、前瞻性强、能有效堵塞漏洞),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难点和风险(开发周期长、初期投入大、对现有业务流程冲击较大、需要强有力的跨部门协调)。
“总的来说,技术上可行,但实施挑战巨大,需要集团层面下定决心,投入资源,并建立强有力的跨部门推进机制。”李宝山以一句冷静的总结结束了汇报。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份客观却并不乐观的评估。
“好了,技术层面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了。”主持会议的副总接过话头,目光扫过全场,“下面,就方案本身的核心思路和必要性,大家谈谈看法。谁先来?”
沉默再次降临,这一次却带着一种尴尬的拉扯。几位原本跃跃欲试的中层干部,此刻却都眼观鼻鼻观心,仿佛突然对面前的茶杯产生了浓厚兴趣。
谁都明白,第一个发言的,必然成为焦点,也必然最先暴露自己的立场。
“我来说两句吧。”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发言的是审计部的刘部长。他面色冷峻,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王总方向,“从审计角度,尤其是结合近期南城古巷等项目暴露出的问题来看,现有的审批和监管流程确实存在模糊地带和可操作空间。林浩同志这份方案,或许在细节上还需打磨,但其指出的方向和核心逻辑,是切中要害的,也是符合集团长远规范治理需求的。我支持对其进行深入论证和完善。”
刘部长的发言像一块石头投入死水,瞬间激起了反应。
“刘部长说的有道理,规范治理是大事。”接话的是运营管理部的负责人,一位面相圆滑的中年男子,他话锋一转,“不过,改革也要考虑现实嘛。这么大规模的系统改造和流程重塑,动静是不是太大了?会不会影响现有项目的推进效率?毕竟业务还是要发展的嘛。我觉得,是否可以采取更渐进的方式,先选取一两个非核心业务线做试点?”
“我同意张总的看法。”另一位负责项目审批的副总紧接着开口,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初衷是好的,但方案有些理想化了。很多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这个双线复核和实时预警,理论上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会增加多少沟通成本?会不会造成审批效率的急剧下降,甚至引发部门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完善制度条文、加强人员培训入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暗格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官场暗格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