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坤舆敷茵的微末圣泽
一、序章:草为元炁氤氲的坤舆灵荄
当玄穹垂覆万类,当元炁沉凝坤舆,当星曜昭临四野——“草”便以微末之姿蔓于川原,敷茵吐翠如碧毡,荣枯流转而不息。它非乔木之峥嵘,非繁花之秾艳,乃是《周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的元炁所毓,是《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幽微灵荄,是《礼记》“春作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载体。
“草”字,古作“艹”,象两芽破土之形,《说文解字》释曰:“百卉也。从二屮。”自《诗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的清婉,至《孟子》“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哲思;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格致,至《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蕴藉,“草”始终是圣贤观物悟道的媒介,被赋予了超越具象的圣哲意涵。它可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象征,可作“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隐喻,可作“过则勿惮改”的生生不息,可作“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安之若素。每一株草皆为坤舆之毛发,每一缕草茎皆为元炁之脉络,藏着天地的化育密码,蕴着圣贤的修身玄机,静待体道者以心体悟,以行践履。
草无赫赫之形,却有绵绵之德。它以纤弱之躯承沐天光雨露,以葱茏之态覆盖贫瘠蛮荒,以静默之姿见证王朝更迭、岁月流转。在新草的萌动、茂草的葱郁、衰草的苍劲、枯草的蛰伏中,草以四季轮回的姿态,如一位践行圣贤之道的隐者,默默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天地大德,演绎着“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俯察草茵,我们能触碰到元炁的流动,能感知到圣贤的教诲,能在尘俗的喧嚣中寻得一份澄明之境,让蒙尘的心灵得以涤荡,让浮躁的神思得以安宁。
二、草之生:元炁化育的天地大德
1. 萌动:“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微末彰显
《周易·系辞传》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草之萌动,便是这天地大德最微末却最鲜活的彰显。当冬寒渐消,春阳初照,《礼记·月令》所言“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之时,草便从冻土中探出头来,带着“元者,善之长也”的纯粹,带着“生生之谓易”的灵动,为坤舆铺上第一缕新绿。
初萌的草芽,如针似线,如珠似玉,带着鹅黄的晕染,裹着细密的绒毛,娇嫩得仿佛一碰即碎,却又透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顽强。它们或从石罅中钻出,顶开坚硬的岩石,诠释着《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砺;或从瓦砾中萌发,在荒芜中扎根,演绎着《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韧;或从田埂间蔓延,在阡陌旁生长,践行着《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恒常。
《诗经·小雅·出车》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日里的草芽,是天地间最动人的生机。它们密密麻麻地铺满山坡,如绿云漫铺;星星点点地点缀荒原,如碎玉撒地;蜿蜒曲折地缠绕堤岸,如碧带环绕。阳光洒在草芽上,露珠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如圣贤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明悟;微风拂过草芽,它们轻轻摇曳,如孩童学步般踉跄却坚定,似在践行《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进。
草之萌动,是生命的礼赞,是天地大德的微末彰显。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无论多么微末,都有追求光明与生长的权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破困而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亦当如草芽一般,怀揣纯粹的初心,秉持坚韧的意志,在困境中扎根,在磨砺中成长,以微末之力彰显天地之大德。
2. 生长:“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自然印证
《孟子·告子上》云:“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草之生长,便是这一真理最生动的印证。当春阳和煦,夏雨滋润,草便进入蓬勃生长的时节,以“日新之谓盛德”的姿态,尽情舒展腰肢,蔓延四方,将坤舆装点得葱茏繁茂。
茂草的叶片,翠绿欲滴,如碧玉雕琢,如翡翠镶嵌,带着阳光的暖意与雨露的湿润。它们的茎秆纤细却坚韧,虽无乔木之挺拔,却能抵御风雨的侵袭;它们的根系发达而绵密,深深扎进土壤之中,汲取着水分与养分,践行着《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格致。无论是平原旷野,还是山川溪畔;无论是庭院角落,还是荒原戈壁,只要有一丝生机,草便能扎根生长,展现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包容与“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从容。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夏日的草茵,是最具生机与诗意的所在。茂密的草丛中,虫鸣唧唧,蝶舞蹁跹,蜜蜂在花间采蜜,野兔在丛中穿梭,构成了一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画卷。阳光透过草叶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圣贤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哲思;微风吹过,草浪翻滚,如绿海奔腾,似在诠释《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昔: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