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先带着大家来到太阳系模型展区,指着转动的行星说:“大家看,这颗带着漂亮光环的是土星,它是我最喜欢的行星。去年冬天,我们天文社去天文台观测时,通过大望远镜看到它的光环像一层薄薄的金纱,当时我激动得差点喊出来!”她举起绘本,展示里面的土星插画:“这是我根据观测场景画的,为了画好光环的质感,我反复修改了四次呢。”
小学生们听得入了迷,纷纷围着模型提问。“姐姐,土星的光环会碎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小桐晚笑着回答:“土星的光环由无数冰块和岩石碎片组成,它们被土星的引力牢牢吸引着,就像我们被地球妈妈抱着一样,所以不会轻易碎哦。不过科学家发现,光环正在慢慢变薄,也许几亿年后,我们就看不到这顶‘宇宙草帽’了。”
二楼观测平台上,张浩正忙着给参观者演示望远镜。“大家先看寻星镜,找到月亮的位置,再调节主镜的旋钮对焦。”他熟练地转动望远镜,“现在大家轮流来看,能清楚看到月亮表面的环形山,那些深色的区域是月海,其实是古代火山喷发形成的平原。”一个小男孩看完后,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月亮上真的有好多坑,就像爸爸脸上的痘印一样!”引得全场哈哈大笑。
李雨桐的问答区前也排起了长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什么?”她举起卡片,上面画着圆滚滚的木星。“木星!”一个小男孩立刻举手,“我在小桐晚姐姐的绘本里看到过,它能装下1300多个地球!”李雨桐笑着递给他一张星座贴纸:“答对啦!木星不仅大,还有79颗卫星,就像带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宇宙中旅行。”
王浩然的星座模型展区则吸引了不少家长。他转动模型上的齿轮,北斗七星慢慢改变着位置:“大家看,春天斗柄朝东,夏天朝南,秋天朝西,冬天朝北。古人就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季节的,是不是很神奇?”一位爸爸感慨道:“原来星座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以前只知道北斗七星像勺子,今天跟着小朋友学到了新知识。”
陈萌萌在“星空心愿墙”旁温柔地引导着大家:“请把你的星空心愿写在星星便签上,贴在这里吧。”她给不会写字的小朋友念心愿,再帮忙记录下来。不一会儿,心愿墙就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希望能和天文社的哥哥姐姐一起看星星”“愿地球的星空永远清澈”。
一天下来,孩子们接待了近两百名参观者,嗓子哑了、腿酸了,却始终带着笑容。夕阳西下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特意找到小桐晚,递上一瓶水:“小朋友,谢谢你的讲解。我年轻的时候在农村,晚上能看到满天繁星,后来搬到城市就很少见了。今天听你讲星空的故事,又想起了以前的日子。”老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夜空中的银河,“这是我儿子在沙漠拍的,送给你,希望你们能一直守护这份对星空的热爱。”
小桐晚接过照片,眼眶瞬间湿润了。她和朋友们站在观测站的台阶上,看着渐渐亮起的路灯和天边的晚霞,心里满是成就感。“原来分享知识能带来这么多快乐!”陈萌萌笑着说,脸上带着浅浅的红晕。李雨桐点点头:“我现在一点都不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了,反而觉得很有趣。”
陆屿和苏晚赶来接孩子们时,看到观测站的留言簿上写满了称赞:“小小讲解员们专业又热情,孩子受益匪浅”“天文社的孩子们太棒了,让我们重新爱上了星空”“这样的科普活动太有意义了,希望能多举办”。
回去的路上,小桐晚看着窗外的星空,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小小讲解员”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知识要学习,更多的故事要分享。而他们不知道,学校已经把孩子们的讲解视频发布到了官方公众号,引发了广泛关注;天文台计划在暑假组织“小小讲解员”培训营,邀请他们去市天文台跟岗学习;出版社也打算将“小小讲解员”的故事收录到《星空日记》第五部中,让更多小读者感受到分享的力量。
天文社的“小小讲解员”之旅,不仅是一次科普实践,更是一场成长的蜕变。孩子们在分享中收获了自信,在交流中收获了友谊,在探索中坚定了热爱。未来,他们还会在观测站遇到怎样的参观者?又会解锁哪些新的科普技能?属于他们的星空故事,在春日的星光里,继续书写着温暖与精彩……
喜欢星芒撞进夏日晚风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芒撞进夏日晚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