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此之前,他需要进一步更正伪神的传播途径…
如果凡蒂尼星球真是火星的一颗卫星,那么凡蒂尼物种这个宇宙物种不知道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选中了这颗能够承载自己生命的星球。
之后,在凡蒂尼·夏娃这个愤青制造出伪神这个“伟大”的存在后,导致凡蒂尼星球最终因为两者之间的战争而毁灭…
当初毁灭的凡蒂尼星球彻底成为了碎片,碎片多到几乎能够成为一个小行星带…额,这里是错的,是自己的错觉,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围绕太阳的小行星带,而是成为碎片后围绕着火星运动,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火星环…有点类似于土星瑰丽无比的土星环。
这和目前很多天文学家的推测同样符合...乔飞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有很多学者为火星的两颗卫星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两颗卫星是与火星同时形成的;有人认为它们是火星俘获来的;有人认为是一颗较大的天体撞击火星之后,散落到太空中的残骸逐渐凝聚而成的。
但前两个模型都无法解释火星卫星系统的特征,最后一个模型虽然更加合理,但无法给出撞击后形成卫星的细节。
直到2016年6月,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在《自然·地学》发表了一篇论文,用数值模拟给出了撞击后形成卫星的过程...根据这个数值模拟,在火星形成后1亿年到8亿年之间,一个大小为火星三分之一的行星撞击了火星——大撞产生的一部分碎片被反弹到空中,形成环绕火星的环,其物质分布很广,直到火星赤道上空很远的范围内。
这个科学模拟几乎可以确定,火星是曾经具有火星环的,数据模拟的结果甚至将之分为内环和外环两个部分,内环更靠近火星,外环离火星相对远一些...
内环物质的密度比较大,很快形成一个大的卫星,其质量是今天的火卫一质量的1000倍大,在这个新形成的大卫星的引力作用下,外环区域内的物质逐渐凝聚为大约十个小卫星。
又过了几百万年,内环形成的大卫星落向火星,外环中形成的大部分小卫星也落向火星,只剩下两颗小卫星,这两个幸存者就是火卫一与火卫二...由于火卫一与火卫二是在低密度的外环中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密度比火星密度低。
只是科学验证的结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物理与天文系的Hesselbrock与地球、大气、行星科学系的Minton进行了新的数值模拟,论文于2017年3月20日同样发表于《自然·地学》。
这篇新的论文得出的结果,与原来的论文略有不同,证明了火星环很可能是最初通过撞击形成,然后形成卫星,最后再次变成火星环的循环过程...
在这个新模型中,大撞击后被抛向空中的物质环形成火卫一的前身,也就是远古火卫一,然后火卫一先祖慢慢靠近火星,最终越过了洛希极限——导致远古火卫一被火星引力撕碎,成为了火星的火星环...
这个环分布很广...环中大约百分之八十的碎片处于洛希极限内,这些碎片如雨点般掉落到火星地面,形成陨石雨,堆积在赤道附近,剩下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环物质在洛希极限外,慢慢堆积成新的火卫一——因此,新的火卫一质量只有先祖的五分之一。
此后...新的火卫一再次进入洛希极限、并再次被撕碎为环,然后位于洛希极限内的大多数物质又成为陨石雨,落到火星表面...剩下的位于洛希极限外的那部分碎片又凝聚形成新的卫星。
新模拟表明,这个“环-卫星-环……”的循环过程在过去43亿年出现了三到七次,每次都有大量环物质落到火星赤道附近,接着形成的卫星都比之前小得多。
经过这么多次的“环-卫星-环……”循环转变之后,才形成现在看到的火卫一,它比“远祖”小得多了。
火卫一的轨道半径变化到一定大小时,就会与火卫二轨道发生共振,这种共振会改变火卫二轨道,但基本上不会对火卫一轨道产生影响。
这个最新的模型,不仅可以像以前的模型那样解释火星北极的大盆地,还可以解释火星赤道的多余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厚度大约为几千米。
而且根据现在这个模型,火卫一仍然会遵守“环-卫星-环……”循环,最终还会再次形成火星环,不过这过程根据数据模拟的结果,很可能要出现在两千万年之后。
总之,凡蒂尼星球的爆炸,形成火星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乔飞甚至怀疑,这颗凡蒂尼星球就是最初的远古火卫一!
只不过火星环的形成,并不是具有火星三分之一质量的小行星撞击而成,而是因为凡蒂尼·夏娃这个愤青,因为伪神与凡蒂尼物种的战争,神树亚当的核爆。
乔飞闭上双眼,在大脑中模拟当时的情景...凡蒂尼星球爆炸之后,无数的黑液跟随着碎片环绕在火星的外围,并被火星引力捕获,在洛希极限之内的碎片和尘埃大量的向火星降落,形成一场无与伦比的巨大流星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黑雾区域请大家收藏:(m.zjsw.org)黑雾区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