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种业“丰稷”系列的发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农业和生物科技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资本市场反应最为迅速,阿格西、拜耳等巨头股价应声下挫,而军垦种业及其关联公司的股票则一路飘红。
技术界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困惑和质疑——军垦种业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光合作用增效这样一个公认的“硬骨头”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的?
其技术路径看似独树一帜,细究之下却又与欧美顶尖实验室数年的前期积累有着微妙的、难以言说的“神似”。
阿格西生物科技内部,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负责技术安全的副总裁詹姆斯·哈林顿面对着董事会冰冷的质询。他之前提交的关于那家加州农场可疑活动的报告,曾被部分董事视为“过度紧张”和“可能影响公司开放形象”。
如今,这份报告成了最刺眼的讽刺。
“哈林顿,你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行动不够果断!”董事长声音低沉,“我们失去了先机,让对手站在了我们的肩膀上!我需要一个解释,更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哈林顿面色铁青:“先生们,我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商业间谍。他们极其狡猾,手段非常规,并且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公开身份作为掩护。”
“我们上次的行动……被他们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化解了。但这一次,我们不会再失手。”
他调出了一份新的行动计划,代号“深犁”。
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调查取证,而是全方位、多维度地针对叶雨泽的农场、其关联人员,以及军垦种业可能存在的其他海外触角进行深度监控和打击。
“深犁”行动获得了远超以往的资源和授权,甚至涉及与某些情报机构的“非正式合作”。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加州农场,表面的喧嚣之下,是更深沉的警惕。叶雨泽和杨革勇并没有因为上次的成功脱身而有丝毫松懈。
他们知道,暂时的风平浪静意味着更大的风暴在积蓄力量。
“阿格西这次丢了这么大脸,绝不会善罢甘休。”
叶雨泽在修复并升级了安全措施的“地窝子”指挥中心里,对杨革勇和几位核心成员说道:
“我们的模式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定点‘挖掘’的方式风险越来越高。”
丽莎·王在事件后已安全返回国内,进入了军垦种业的核心研究院,她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消化、发展“光合作用优化”技术的关键。
拉杰·帕特尔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选择离开了米国,接受了欧洲一家国际农业研究机构的职位,算是体面地离开了这个漩涡。
叶雨泽尊重他的选择,并暗中提供了一些“资助”,确保他平稳过渡。
“园丁”也功成身退,带回了更多的经验和人脉。
农场看似回到了纯粹的旅游业务,但叶雨泽和杨革勇的“棋盘”已经扩大到了全球。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分散、更灵活、更难追踪的网络。”
叶雨泽指着世界地图,“不再是单一据点向外辐射,而是多点交织,互为犄角。任何一个点暴露,都不会危及整体。”
杨革勇点点头:“就像当年咱们在西北搞的民兵哨所,点连成线,线构成网。”
“没错。”
叶雨泽的手指划过南美、非洲、东南亚,“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农业科研体系要么不完善,要么相对开放,正是我们下一阶段的‘沃土’。”
“而且,军垦种业的产品要走出去,也需要在这些地方进行本地化适配和推广,这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他们将这个新的战略命名为“种子方舟计划”。
寓意不仅仅是获取技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护、优化具有特殊性状(如抗逆、高产、特殊营养价值)的种质资源,并建立一个隐秘的、服务于军垦种业乃至国家战略的全球生物资源与情报网络。
首先,他们需要新的“据点”。叶雨泽将目光投向了咖啡王国。
咖啡王国,全球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亚马逊雨林和塞拉多草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同时也是转基因技术和农业资本激烈角逐的战场。
这里法律制度复杂,官员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既是风险之地,也是运作空间巨大的地方。
叶雨泽派出了他新的得力干将——一位名叫陈浩的年轻人。
陈浩是农学博士,精通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表面上看是一位雄心勃勃、试图在巴西农业领域创业的华裔青年。
他带着一笔“创业资金”,在咖啡王国马托格罗索州购买了一片中等规模的牧场,名义上是进行大豆和玉米的改良种植,并计划开展“生态农业旅游”。
这个名为“绿洲农业”的牧场,成为了“种子方舟”计划在南美的第一个支点。
陈浩的任务是多重的:利用商业活动融入当地,与农业研究所、大学建立联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国军垦》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大国军垦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国军垦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