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非遗瑰宝:上党八音会、羊汤与西红柿酱制作技艺
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中,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中,上党八音会、壶关羊汤制作技艺以及旱地西红柿酱手工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壶关县乃至整个上党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
上党八音会: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上党八音会,这一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山西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是壶关县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乐社活动。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甚至更早,是当地百姓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上党八音会之所以得名,源于其演奏乐器涵盖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质,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分类的智慧。
乐器与演奏形式
上党八音会的乐器种类繁多,吹奏类有唢呐、笙、口噙子、哑腔等,拉弹类包括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等,打击类则有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者的手中,或激昂高亢,或低沉浑厚,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壮丽的音乐画卷。
演奏形式上,上党八音会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弦乐和管乐为主,旋律优美;武场则以打击乐为主,节奏明快,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曲目与传承
上党八音会的曲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器乐套曲如《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也有根据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改编的曲目。
这些曲目不仅展现了上党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上党八音会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壶关县文化馆等机构通过举办培训班、演出活动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演奏者,为上党八音会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壶关羊汤:一碗汤中的全羊文化
壶关羊汤,作为壶关县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深受群众喜爱。
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壶关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制作工艺
壶关羊汤的制作工艺讲究选料精细、制作考究。选用当地放养的山羊或黑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制作时,先将羊肉、羊头、羊下水等洗净,与羊骨头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包(内含小茴香、花椒、桂皮、丁香等几十种药料),用小火慢炖数小时,直至羊肉酥烂入味。
同时,将羊血切成方块,煮熟后切成细丝或小薄片备用。
另起锅,将羊肉饺子包好,用沸水煮熟。
最后,将炖好的羊肉汤、羊肉片、羊下水片、羊血片等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味精、陈醋、胡椒粉等调料,撒上香菜段,淋上热羊油,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壶关羊汤便做好了。
文化内涵
壶关羊汤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在壶关县,喝羊汤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和传统。
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炎热的夏日,一碗热腾腾的羊汤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满足。
羊汤中的全羊食材,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羊汤的制作技艺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壶关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旱地西红柿酱制作技艺: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旱地西红柿酱制作技艺,作为壶关县的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之一,被列入壶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深受群众喜爱。
制作工艺
旱地西红柿酱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讲究颇多。
首先,选用当地种植的旱地西红柿,这种西红柿生长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中,肉质厚实、味道浓郁。
将西红柿洗净后,在顶部划上十字花刀,用开水烫一下,便于去皮。
去皮后的西红柿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熬。
熬煮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防止糊锅。待西红柿煮至软烂、水分收干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同时,将玻璃瓶用开水烫一下消毒,将熬好的西红柿酱趁热装入瓶中,拧紧瓶盖倒扣放置,待冷却后放入阴凉处保存。
文化价值
旱地西红柿酱不仅是一种美味的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在壶关县,许多家庭都有自制西红柿酱的传统。
每当西红柿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制作西红柿酱以备冬季食用。
这种自制的西红柿酱不仅味道鲜美、无添加,而且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和记忆。
同时,旱地西红柿酱的制作技艺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壶关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与传承:让传统焕发新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在壶关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
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活动、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