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黎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上党落子与黎阖缘月饼八吊制作技艺
在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中,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中,黎侯虎、上党落子以及黎阖缘月饼八吊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黎城县乃至整个上党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
黎侯虎:中国第一虎的传奇
黎侯虎,这一发祥于山西省黎城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
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俗,历经3000年的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于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
黎侯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一虎”。
黎侯虎的制作工艺精湛,以棉布、丝绸为原料,经过剪、缝、绣等32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其肢体造型粗短敦厚,昂首直立,威风凛凛,四足外撇呈扎根状,虎体无尖角硬刺,通过黑、赤、青、白、黄五色布料与刺绣工艺展现装饰美感。
虎脊纹样以阴阳波纹区分雌雄,虎身饰旋风图案象征平安顺遂。
这种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搭配,不仅体现了黎城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98年农历虎年,黎侯虎被邮电部定为生肖邮票图案,使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一下子名闻全国。
此后,黎侯虎更是多次参展国内外大型文化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如今,黎侯虎已形成“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产品远销海内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上党落子:地方戏曲的瑰宝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山西东南部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
它起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流入黎城,后与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
上党落子在吸收了上党梆子、蒲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粗犷豪放、炽热火爆、三根梁(即生角、大净、旦角)挑戏的独特艺术风格。
上党落子的音乐属于宫调式,其唱腔由板式和曲牌两大体系构成。
在表演上,上党落子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运用,以炽热奔放、委婉柔和、悠扬圆润、表演细腻等特色着称。
其代表剧目有《薛刚反唐》《打金枝》等,深受群众喜爱。
2008年6月7日,上党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山西省潞城市、黎城县。
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上党落子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然而,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上党落子也面临着传承乏人、经费不足、市场萎缩等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城县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传承人培养、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非遗展览等,努力让上党落子这一地方戏曲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黎阖缘月饼八吊制作技艺: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黎阖缘月饼八吊制作技艺,是黎城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这一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黎阖缘月饼八吊,顾名思义,是一种采用八吊工艺制作的月饼。
其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经过提前准备、蒸面、备料、做出月饼形状后,再用大烤箱烤出炉等多个步骤。
黎阖缘月饼八吊的馅料丰富多样,包括核桃、花生、瓜子、葡萄干、红糖、白糖、蜂蜜、鸡蛋、核桃油、黑芝麻等。
这些馅料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层次分明,甜而不腻。
刚出炉的月饼酥软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会逐渐变硬,但只需进行二次加工,即可恢复酥软口感。
在黎城县,制作黎阖缘月饼八吊不仅是一种美食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月饼以供月亮、赠送亲友或自家食用。
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黎城人民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进了黎阖缘月饼八吊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黎阖缘月饼八吊制作技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黎城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挖掘和整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
同时,还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和创新研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变化。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