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襄垣县非遗瑰宝:鼓书、秧歌、炕围画与仙堂山传说
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其中,鼓书、秧歌、炕围画以及仙堂山传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襄垣县乃至整个上党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
鼓书:说唱间的历史回响
襄垣鼓书,简称“鼓书”,俗称“说书”“脚蹬梆”,是山西传统戏曲剧种中极具影响力的曲种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初年,当时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
鼓书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吸收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及梆子、落子、秧歌等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唱腔风格。
襄垣鼓书的唱法多样,旋律婉转,具有浓厚淳朴的地方特色。
其代表曲目如《水浒传》《三国》《包公》《奇巧断》《借亲记》等,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008年,襄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襄垣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襄垣县,鼓书不仅是民间娱乐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道德风尚的重要载体。
盲艺人们通过说唱鼓书,将历史故事、道德教诲传递给听众,使人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秧歌:田间地头的艺术狂欢
秧歌戏(襄武秧歌),又称襄垣秧歌、武乡秧歌,是起源于山西省襄垣县和武乡县的秧歌艺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襄武秧歌既具有山西民间艺术朴实、慷慨的艺术特点,又表现出独具地域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倾向。
襄武秧歌的唱腔属板腔体,调式为徵调式,早期主要演唱小曲小调,后逐渐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
其板式丰富多样,包括《流水》《乱弹》《圪联板》等十二种基本板式和多种辅助板式,还有曲牌体音乐。
演唱时节奏明快,高亢激越之中不失悠扬婉转,充分展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襄武秧歌的脚色早期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青衣、花脸等行当。
道白以上党方言为主,表演形式简朴,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家庭和社会生活为题材,情节简单明了,语言质朴风趣,充分展示出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2008年,秧歌戏(襄武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襄垣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襄垣县的田间地头、节日庆典上,仍能看到秧歌艺人们身着彩衣、手持道具,翩翩起舞的身影,他们用欢快的舞步和激昂的唱腔,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炕围画:墙上绽放的艺术之花
炕围画,又称墙围画,是襄垣县一种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民间技艺。
其历史可追溯至金、元时期,是襄垣县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
炕围画以炕围为画布,用彩笔勾勒出各种吉祥图案和美好愿景,既具有装饰性,又富有文化内涵。
襄垣炕围画的图案简洁大方、色调明快艳丽,题材涵盖人物、风景、花鸟、瑞兽、书法等多个方面。
每一幅炕围画都寄托着襄垣人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襄垣县的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绘有炕围画,它们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襄垣炕围画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襄垣县通过举办炕围画展、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同时,还鼓励传承人创新创作,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炕围画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仙堂山传说:山间的神话与信仰
仙堂山位于襄垣县城东北二十五公里处,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
这里峰峦叠嶂、松柏苍翠、泉水蜿蜒,环境清静优美,被誉为“人间蓬莱”。
仙堂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
关于仙堂山的传说众多,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相传女娲曾在仙堂山炼石补天,留下了许多神奇的遗迹和传说。
在仙堂山的北崖上,有一座娲皇阁,便是为了纪念女娲而建。
此外,仙堂山还有许多与佛教、道教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如慕容将军庙、法显高僧的巨像等,都为这座山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仙堂山的传说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每年的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信徒都会涌入仙堂山,祈福、朝拜、游览,感受这座山的神秘与美丽。
同时,仙堂山的传说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创作热情,他们通过绘画、雕塑、文学等多种形式,将这一神话传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仙堂山的独特魅力。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