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离开后,大帐内的气氛更加热烈而专注。
秦大与参谋们立刻开始详细分派任务,各军主将围绕沙盘,根据自身任务激烈讨论,摩拳擦掌,一股大战将至、必胜无疑的磅礴气势,在夏军中军大帐内汹涌激荡!一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决战,已然拉开了序幕!
秦思源回到自己的御帐,简单洗漱,换上了一身较为轻便的戎装,虽经长途跋涉和巡营,但他眉宇间的疲惫已然消散大半,恢复了惯有的沉稳。
他没有过多休息,立刻对侍立一旁的近侍吩咐道:“去,传朕的表弟,禁卫军的李崇文、李崇武来见”。
不过一刻钟功夫,帐外便传来了沉稳而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近侍通传后,两名年轻的军官大步走入帐内。他们身着笔挺的禁卫军军官制服,肩章显示着各自的军阶,脸上带着军人特有的刚毅,以及一丝面对至高统治者和血脉亲长的紧张。
“臣,李崇文(李崇武),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两人齐刷刷地行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军礼,身姿挺拔如松。
秦思源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带着真正暖意的笑容,他挥挥手:“这里没有外人,不必多礼,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看看”。
两人这才稍稍放松,依言抬头,秦思源目光柔和地打量着他们,心中不禁泛起波澜。
上一次仔细看这两个表弟,似乎还是他们略显青涩、初入军营的时候。
如今,两年多的军旅生涯,已然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大哥李崇文,年方二十,面容轮廓分明,肤色因常年风吹日晒而呈古铜色,眼神沉稳坚毅,已有几分中级指挥官的沉着气度。
小弟李崇武,即将年满十八,身形虽稍显单薄,但站姿笔挺,眉宇间带着一股尚未完全褪去的少年锐气,却也多了几分军人的硬朗。
最让秦思源心头微动的是,这两兄弟的眉眼神情,尤其是那鼻梁和紧抿的嘴唇,竟有七八分酷似他们已故的祖父,也就是自己的外公。
那位在他创业之初,倾尽家族之力,毫无保留支持他、为他稳定后方、筹措粮饷,最终却未能亲眼看到他登基称帝的老人。
看着这两张酷似外公的脸庞,一股深切的缅怀与感激之情涌上秦思源心头。
他想起了外公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殷殷嘱托,希望他能看顾好李家这仅存的两个男丁。
如今,他们并未依靠裙带关系尸位素餐,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崇文现在是禁卫军第三步兵团的团长了吧?崇武也在第一步兵团当了连长?” ,秦思源语气温和地问道,这些信息他自然是清楚的。
“回陛下,是!” 李崇文声音洪亮地答道,“全靠陛下治军严明,赏罚分明,臣等方能凭微末之功晋升”。
他这话并非完全客套,在大夏军中,尤其是在以精锐和忠诚着称的禁卫军,没有真本事,即便有背景也难以服众。
当然,不可否认,他们作为皇帝的表弟、已故李老大人孙子的身份,在同等条件下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大夏军中不少高级将领都曾是他们祖父的旧部,这份香火情也在无形中是一种照拂。
“好,很好,外公若在天有灵,看到你们如今的样子,定然欣慰” ,秦思源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追思。
帐内的气氛因这共同的回忆而变得更加柔和。
叙旧片刻后,秦思源神色一正,谈起了正事:“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一事。你们在军中历练已有成效,如今摆在面前有两条路” 。
他伸出两根手指,“其一,继续留在禁卫军,凭你们的本事和资历,只要立下战功,升迁绝非难事,未来或可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他顿了顿,看着两人认真聆听的表情,继续说道:“其二,便是调到朕的身边来,担任侍从武官,北伐之战,朕虽坐镇中军,但亦需得力人手奔走传达、参赞军务。跟在朕身边,眼界不同,经历亦不同,待平定北方,功劳同样不小,你们可以自行斟酌”。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皇帝对至亲的格外关照。
李崇文和李崇武对视一眼,显然来之前兄弟二人已有过沟通。
李崇文上前一步,恭敬却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想继续留在禁卫军,第三步兵团上下刚刚熟悉,正值用兵之际,临阵换将恐影响士气,臣愿在战场上,凭手中刀枪,为陛下,为大夏效死!”。
他的选择在意料之中,毕竟他已是一团之主,有了自己的根基和抱负。
随即,李崇文又补充道:“至于崇武,他年纪尚轻,性子还需磨砺,禁卫军生活艰苦,训练作战强度极大,臣观他有时略显吃力”。
“若能跟随在陛下身边,聆听教诲,学习处理军务,开阔眼界,对他未来成长更为有利。恳请陛下允准!” 。
他这话里,既有为弟弟考虑的兄长之情,也隐含着希望李家能有一文一武两条路发展的长远打算。
秦思源闻言,不由哑然失笑,目光落在略显腼腆却眼神清亮的李崇武身上,打趣道:“崇文啊崇文,你这名字取得文武双全,性子却更似猛将,崇武名字听着勇武,朕看倒更适合在你身边学些韬略,你们这名字,怕是取反了哟!”。
虽是玩笑话,却也让帐内气氛一松。李崇武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李崇文也咧嘴笑了笑。
笑过之后,秦思源点点头:“既然你们兄弟已有决断,朕便依你们,崇文继续任你的团长,望你此战奋勇杀敌,再立新功!崇武……” 。
他看向年轻的表弟,“即日起,便调入朕的身边,担任侍从官,秩级暂定为少校。你要用心学,多看,多听,多想,莫要辜负你兄长的期望,更莫要辜负朕给你的这个机会”。
李崇武立刻挺直胸膛,激动地敬礼:“臣李崇武,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不负兄长期许!”。
看着眼前一文一武初步定型的两个表弟,秦思源心中欣慰。
这既是对外公恩情的回报,也是为帝国未来培养人才。他相信,在自己的看顾下,这两棵幼苗,终将成长为大夏的栋梁之材。
喜欢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