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一到,黎明前的黑暗尚未完全褪去,夏军连绵的营寨中便响起了低沉而肃杀的号角声。
蓄势已久的大夏王师,这部凝聚了这个时代最先进战术思想、最精良装备、最严明纪律的战争机器,终于彻底露出了它锋利的獠牙!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杂乱的呐喊,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井然有序的涌动。
各部队以团为单位,如同无数条汇向主河道的溪流,按照总参谋部制定的精确时间表,依次开出营门,在北方的原野上迅速展开,形成一股无边无际的黑色铁流,向着百里之外的联军大营滚滚涌去!
打头阵的,正是全部五万名装备了步枪的禁卫军精锐。
他们并未采用传统的密集方阵,而是以更加灵活、更适合发挥火力的连级纵队快速前进。
士兵们步履矫健,神情冷峻,背上锃亮的步枪在晨曦中泛着冷光。
他们如同一群沉默的猎豹,动作迅捷而高效,目标明确——直指联军外围的警戒区域。
联军并非毫无准备,他们也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和小股部队在前沿游弋、设防。
然而,在装备、训练和战术理念存在代差的情况下,这些抵抗显得苍白而徒劳。
夏军的先锋斥候骑兵,配备了更优质的战马和精良的骑射装备,包括部分可马背上使用的短管枪械,如同无形的剃刀,迅速清理着战场视野。
一旦发现联军的斥候小队,往往是一轮精准的骑射击或一次迅猛的短促突击,便能将对方击溃或歼灭。
对于那些试图依托村庄、小树林或简易工事进行抵抗的联军小股部队,禁卫军的处理方式更是简单粗暴。
先头部队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以排枪齐射进行火力压制,那爆豆般密集而持续的枪声,对于大多还使用冷兵器或老旧火门的联军士兵而言,无异于死神的咆哮。
往往几轮齐射过后,对方的阵型便已崩溃,随后禁卫军士兵们挺着刺刀发起的短促冲锋,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抵抗者被迅速清除,幸存者狼狈逃窜,根本无法迟滞夏军主力的前进步伐。
联军为了延缓夏军进攻而破坏的道路、桥梁,确实造成了一些麻烦。
但夏军对此早有预案,随禁卫军主力一同前进的,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工兵部队!
这些工兵身着便于劳动的作训服,携带着标准化的工具和预制构件。
遇到被挖断的道路,他们立刻上前,利用随军携带的预制木梁、石板和就地取材的土石,以惊人的效率进行填平和加固。
小型沟壑被迅速架设起简易桥梁;被破坏的官道在工兵们熟练的作业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畅通。
大型的辎重车辆,特别是沉重的雷神炮车队,在工兵开辟或加固的道路上,得以紧随步兵前进,保证了火力的及时投送。
联军零星布置的阻击阵地,在夏军绝对的火力优势和工兵高效的保障能力面前,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夏军主力几乎是以行军的速度在向前推进,偶尔响起的激烈枪声,更像是为这支滚滚北进的铁流奏响的进行曲。
百里距离,对于一支需要作战、需要修复道路的庞大军队而言,原本可能需要耗时旬月。
然而,大夏军队仅仅用了五天!五天时间,他们击溃了所有敢于阻拦的小股敌军,修复了数十处被破坏的交通节点,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精准而迅速地切开了联军布置在外的所有“神经末梢”。
第五天傍晚,夏军先锋,五万禁卫军,已然如同神兵天降,悍然出现在了联军连绵数十里大营的外围,最近处距离联军的前沿营垒不足十里!
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选择有利地形,开始构筑新的前进基地。
五个规模稍小但防御设施齐全、火力配置完善的野战营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拔地而起,与远处联军的庞大营盘遥遥相对,充满了挑衅与压迫感。
而就在这前锋部队已然兵临城下、与联军紧张对峙之际,北伐军的最高统帅,大夏皇帝秦思源,才在他那三千玄甲羽林卫的簇拥下,不疾不徐地离开了原先的中军大营。
他没有选择急行军,而是以一种近乎悠然的姿态,沿着已被工兵修复一新的官道,缓缓向北而行。
玄黑色的龙旗在他头顶迎风招展,三千铁骑护卫左右,马蹄踏在坚实的路面上,发出沉稳而富有韵律的声响。
皇帝端坐于“照夜玉狮子”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沿途正在巩固阵地、调度物资的己方部队,仿佛眼前并非即将爆发百万规模决战的战场,而只是一次寻常的巡狩。
这种举重若轻的姿态,与前线已然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却更深刻地彰显了大夏皇帝对此战必胜的绝对信心,以及对于他麾下这支虎狼之师的强大掌控力。
当他最终抵达那五个新建的前进营寨时,整个夏军的战役布局已然完成,一张无形却致命的巨网,已经将惊惶未定的联军主力,牢牢罩在了其中!
与此同时,和夏军前沿营寨遥遥相对的联军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曾经在此争吵不休、各怀鬼胎的各方头领,此刻面对真正兵临城下、刀架在脖子上的危局,反倒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静,一种被逼到绝境后,褪去所有伪装,只剩下求生本能的凶戾。
大帐中央,同样悬挂着一幅粗糙许多的舆图,上面标注着夏军那五个如同钉子般楔入他们眼皮底下的新营盘,以及后方源源不断开来的、军容鼎盛的夏军主力部队。
那无形的压力,透过舆图,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盟主李自成高踞主位,脸色阴沉得可怕,往日的焦躁似乎被一种破釜沉舟的狠厉所取代。
左侧,是眼神闪烁却同样面带煞气的张献忠,他不再阴阳怪气,只是不停地摩挲着腰间的刀柄。
右侧的罗汝才,那张精明的脸上也只剩下了凝重,小眼睛眯着,不知在盘算什么。下首的孙传庭,则是一脸漠然,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天,只是静静地看着。
喜欢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