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厚诗声落下,满堂皆惊。
钱正秋心中直呼“卧槽”——侯爷的心也太黑了,这分明是不给江南富商留活路!
赵长青悄悄擦了擦冷汗,同时暗自庆幸起来,多亏有自己的好大儿赵枫,让自己抱上了江宁的大腿,上了朝廷的船,不然此刻怕是也得遭殃。
再看高秀长等人,个个嘴巴张得老大,活像死了爹娘。
直到这时,他们才真正见识到那位南京钦差的心有多黑、手有多狠。
比起那位素未谋面的钦差大人,眼前的郭允厚简直是个“大善人”。
众人毫不犹豫,赶忙表态:“郭老大人!
刚才是我等糊涂!
不就是两成商税吗?
我等愿意交!
立马让手下商铺、作坊备好账册对接,绝对配合新政,拥护朝廷,绝不敢违法乱纪!”
郭允厚满意地点头,心中暗道:“侯爷爷,那位罗师傅老夫虽不认识,但借您的名号,照样管用!”
随后,他诗兴大发,让人取来笔墨,将这首打油诗写在墙上,落款则是写上了江宁的名字,算是给高秀长等江南富商的一个永久警告。
高秀长等人望着郭允厚题在墙壁上的诗,又见落款处写着江宁的名字,只觉浑身发颤、直打哆嗦,同时暗自松了口气——万幸此次来的是这位“大善人”郭尚书,而非那位心狠手辣、吃人不吐骨头的江侯爷。
随后,在郭允厚、钱正秋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各地富商纷纷响应朝廷号召,着手成立各大商会,又与郭允厚等人对接先前查抄所得的产业。
同时,江南幸存的富商也开始配合大明工商总会进行登记备案,为缴纳商税做准备,一时之间倒也其乐融融。
这让原本被派来监视郭允厚的温体仁总算松了口气,郭允厚总算懂得分寸,没有胡来。
袁可立等人经过一番筛选,前后招拢了一千多名背景干净、品学出众的学子。
随后,几人从这些学子中挑出部分留在身边做事,其余近千人则由官兵护送装船,快马加鞭送往京城——毕竟京城国子监如今已快被杨鹤折腾的断货了。
紧接着,众人开始在江南各地推行朝廷新政,一时之间百姓欢呼雀跃。
熬了这么久,总算等到了朝廷新政:无数百姓涌向官府购买土地,从此不必再给地主士绅当牛做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就连一些原本在作坊做工的工人,也纷纷为自家购置土地。
朝廷给出的优惠政策本就诱人——无息借贷,可分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分期偿还,即便遇灾荒之年,朝廷也会减免赋税。
有了百姓的积极响应,新政推行得十分顺利。
毕竟那些抵制新政的土绅、富商与读书人,要么早已坟头长草,要么被举族流放到缅南、缅北或西北边镇了。
袁可立等人都松了口气,大明内部最大的隐患——江南士绅之乱,就此彻底平息,接下来只需按部就班重建江南新秩序。
与此同时,坐镇南京的江宁收到陈子龙的来信,看着信中提及的人名,对金圣叹颇为满意,这个金圣叹虽然是个鬼才,性子怪异,行事又有些变态,却总算没太过离谱。
当看到冯敦厚、陈明遇、阎应元三人的名字时,江宁不禁直呼:“卧槽,这金圣叹该不会是开挂了吧?
居然一口气把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阴三杰’全录取了!”
至于其他才子名单,江宁也从中发现了不少后世名人。
得知袁可立、温体仁等人将表现优异者留在身边,其余人尽数送京后,江宁虽松了口气,却仍不放心——陈子龙、袁可立、温体仁虽知道这些人有才干,却未必清楚他们真正的潜力。
于是江宁给袁可立写信,亲自点名冯厚敦、陈明遇、阎应元三人“皆有大才,当用心培养,将来必成国之栋梁”。
又给陈子龙去信,嘱他暗中观察这些优秀学子。
做完这一切,江宁忽然觉得忘了些什么,苦思一天一夜才猛然想起——竟把小老弟朱由检和老魏给忘了!
如今江南士绅之乱已基本平定,可这两位还在外边整天瞎晃悠呢。
老魏主要负责群众工作,自己倒不必太过担心。但小老弟朱由检可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合便要灭人满门、鸡犬不留。
江宁赶忙写信将二人召回南京,江南已经渐归平静,再让这两个“恐怖分子”在外整天瞎晃悠,实在太危险了。
两日之后,高文彩匆匆来报:“启禀侯爷,新任松江巡抚亓诗教求见,身边还跟着方孝孺的后人方元。”
江宁微微一愣,暗自纳闷这两人为何一同前来,却还是点头让高文彩领他们进来。
不多时,一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与一位身着玄色长袍的方元一同走进无事堂。
二人赶忙行礼:“下官新任松江巡抚qi齐诗教(学生方元),见过钦差大人!”
江宁笑着抬手:“二位不必多礼,坐吧。”
两人也不客气,径直落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启朝第一搅屎棍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天启朝第一搅屎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