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的陈寅恪老先生,那可是国内史学界的泰山北斗,一辈子跟故纸堆打交道,学问做得扎实,人称“活史书”。
可这几天,陈老教授觉得自己这七八十年算是白活了,大白天里活生生撞见了“鬼打墙”!
事儿出在学校图书馆新收来的一批“古籍”上。
说是古籍,来历却有点蹊跷,是几个民间收藏家捐的,纸张泛黄,墨迹古旧,看着像是清晚期的物件。
可里头写的内容,能把人下巴惊掉喽!
陈老戴着老花镜,捧着本名为《戊戌政要密录》的手抄本,手指头直哆嗦。
这书里白纸黑字写着,戊戌变法那会儿,慈禧太后原本定在八月初六动手抓人,可不知咋的,硬是拖到了八月初九!
“胡扯!纯粹是胡扯!”陈老气得一拍桌子,茶杯盖都震得跳了起来,“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着,就是八月初三光绪帝被囚,初六谭嗣同他们‘六君子’就……这哪来的野史,敢如此胡说八道!”
他气哼哼地拿起另一本《袁氏项城未刊书信》,翻了几页,眼珠子又瞪圆了。
这书信里,袁世凯竟然在戊戌年写给某个京官的信中抱怨,说“太后突然犹豫,政变推迟,我等处境危矣”,还透露出那几天“京师暗流涌动,康梁似有察觉”!
陈老的脑子“嗡”地一下。这不对啊!
袁世凯明明是维新派的叛徒,是他在八月初五向荣禄告的密,才导致政变提前!
他怎么会在信里写这种话?这语气,倒像他是个被意外打乱了计划的投机分子!
“邪门!真他娘的邪门!”陈老忍不住爆了粗口,感觉自个儿几十年构建起来的历史认知,像被大锤砸了的玻璃,“哗啦”一下,碎了一地。
他坐在书堆里,看着那几本散发着陈旧墨香的书,只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凉。
这哪儿是史料?这简直是阎王爷的生死簿,来勾他魂儿的!
跟陈老的惶惑不安正好相反,省师范学院的年轻历史讲师张卫东,这几天可是走了狗屎运,捡着个大香饽饽!
张卫东这人,脑子活,不像老派学者那么死抠书本。
他没事就爱钻旧货市场,淘换点老物件。那天在一个卖旧书报的地摊上,他相中了一个破破烂烂的紫檀木盒子。
摊主说是从一个前清老太监的后人手里收来的,当个首饰盒卖。
张卫东花了五十块钱,就当买个玩意儿。
回家打开盒子,里头是空的,但他掂量着分量不对。
仔细一敲,发现底板有夹层!费了半天劲撬开,好家伙!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沓发黄的信纸,还有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
信纸上的字迹娟秀,落款是“梁启超”,收信人赫然是“皇上”!
内容更是石破天惊!
信中详细分析了推迟政变那三天的“宝贵时机”,如何利用这段时间调动力量,如何说服部分驻军保持中立,甚至提到了一个名为“金奕”、“林薇”的神秘人物,在暗中提供了“关键警示”!
那几张照片就更吓人了!
一张是穿着新式军服的清军士兵在街上巡逻,背景里竟然有几根电线杆子!
另一张是个模糊的会场,台上挂着“大清帝国立宪议会首次会议”的横幅!
台下坐着的人,有穿长袍马褂的,有穿西装的,还有个侧脸,怎么看怎么像年轻时候的康有为!
张卫东的手抖得像筛糠,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他虽然不是顶尖学者,可基本的史学常识还在。
这些东西要是真的……那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得重写!
他张卫东的大名,将随着这惊天发现,刻在历史的功劳簿上!
“发了!老子这次真要发了!”
他抱着那沓纸,激动得在屋里直转圈,仿佛看到了教授职称、科研经费、学界地位都在向他招手。
纸包不住火。
陈老教授的困惑和张卫东的发现,几乎同时在一些历史学术论坛和小圈子里流传开来。
开始只是小范围讨论,都觉得是哗众取宠的假史料。
可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像是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故宫博物院清理库房,在一个尘封的箱子里发现了几卷《钦定立宪筹备事宜档》,里面详细记录了光绪皇帝在“戊戌后”如何一步步推行新政,设立议会的时间表、议员名单、议事规则,写得清清楚楚!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有人翻出了一批以前被认为“内容荒诞”而未予重视的北洋政府时期档案,里面竟然有对“前清立宪时期”地方自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甚至连日本、英国的一些档案馆,也“恰好”在这段时间,公布了一些尘封的外交信件,里头提到了“令人惊讶的大清改革步伐”和“东亚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
这下子,整个中国史学界,像是被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彻底炸开了锅!
网上论坛,学术微信群,吵得天翻地覆。
老派学者们气得吹胡子瞪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西山十戾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西山十戾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