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无耻!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是某些势力别有用心伪造史料,动摇国本!”一个老教授在视频会议里捶着桌子怒吼。
“证据?这些所谓的‘证据’,纸张、墨迹可以做旧,内容更是漏洞百出!那个‘立宪议会’的照片,肯定是PS的!”另一个资深研究员言之凿凿。
可年轻一代的学者和学生,却兴奋得像打了鸡血:
“为什么不能是新的发现?以前很多定论不也是基于有限的史料吗?现在有了新东西,就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看那些外交信件!连外国人都记录了,难道全世界合起伙来骗我们?”
“如果变法真的成功了呢?如果中国真的提前走向了君主立宪呢?那我们的近代史会是什么样子?这太有研究价值了!”
两派人马吵得不可开交,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
学术会议变成了吵架大会,平时斯斯文文的教授们,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就要撸袖子动手。
好好的历史学界,愣是分成了“保皇派”(维护传统历史观)和“维新派”(支持新史料研究),势同水火。
张卫东凭着那盒子“宝贝”,一下子从个默默无闻的小讲师,变成了学界瞩目的“新星”。
虽然他那些东西争议巨大,但架不住话题火爆啊!
好几个大学邀请他去开讲座,媒体也找上门来采访。
这天,他正在自己狭小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修改他那篇即将石破天惊的论文《重估戊戌:被遗忘的三天与近代中国走向》,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出名后的好日子。
“咚咚咚”,有人敲门。
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个姑娘,年轻,漂亮,气质清冷,穿着身合体的职业装,看着不像学生。
“请问是张卫东老师吗?”姑娘开口,声音挺好听。
“是我,你是?”张卫东有些疑惑。
姑娘微微一笑,递上一张名片:“我叫林薇,是‘华夏文明溯源基金会’的研究员。我们对您最近发现的关于梁启超书信和那些照片,非常感兴趣。”
张卫东心里一喜,哟,送钱的来了?这基金会名字听着就大气!
他赶紧把林薇请进屋,炫耀似的拿出那个紫檀木盒子和里面的“宝贝”,唾沫横飞地讲起了自己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思路。
林薇安静地听着,偶尔拿起那些信纸和照片仔细端详,眼神平静,看不出太多波澜。
等张卫东说得差不多了,林薇才放下照片,看着张卫东,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张老师,您的发现确实……非常独特。不过,您有没有想过,这些史料的内容,太过离奇,甚至有些……违背了我们已知的物理规律和历史发展逻辑?”
张卫东一愣,梗着脖子:“史料就是史料!存在即合理!至于逻辑,那正是需要我们重新构建的!”
林薇笑了笑,那笑容有点高深莫测:“张老师,我们基金会呢,致力于理清历史源流,去伪存真。我们愿意提供一笔丰厚的科研经费,支持您对这批史料进行更深入的……嗯,‘技术分析’和‘来源考证’。”
张卫东眼睛一亮:“多少钱?”
林薇报了个数。
张卫东倒吸一口凉气,够他舒舒服服研究好几年了!
“不过,”林薇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们有个条件。在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来源没有得到基金会认可的、严谨的科学鉴定之前,希望您暂时不要公开发表相关论文,也不要再接受媒体采访。毕竟,学术需要严谨,对吧?”
张卫东看着林薇那看似温和实则坚定的眼神,又想想那笔巨款,心里挣扎起来。
出名很重要,可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更重要啊!再说了,这基金会来头肯定不小,攀上关系没坏处。
他一咬牙:“成!林研究员,就按您说的办!”
林薇满意地点点头,留下支票和一份合作协议,起身告辞。
走到门口,她像是想起什么,回头淡淡地说了一句:“张老师,历史有时候就像一团迷雾,拨开它需要耐心,更需要……找准方向。有些路,走错了,可就回不了头了。”
张卫东拿着支票,心里乐开了花,也没细琢磨这话里的深意,只觉得这天上掉下来的不仅是个“林妹妹”,还是个财神奶奶!
学界吵得乌烟瘴气,眼看就要影响团结了。
上面也注意到了这股不正常的风气,觉着这么吵下去不是办法,得有个有分量的人出来“和和稀泥”,把方向引到正道上。
于是,一场高规格的“中国近代史史料甄别与研究范式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了。
与会的都是国内史学界顶尖的大佬,吵得最凶的“保皇派”和“维新派”头面人物都在场。
陈老教授作为泰山北斗,自然是压轴发言。
陈老这几天可是瘦了一圈,他关起门来,把那些能搜集到的“新史料”翻来覆去地看,越看越心惊,也越看越疑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西山十戾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西山十戾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