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也凑过来阅读书信,看到十三陵受损情况,不禁叹息:“大顺军此举,真是暴殄天物,还好李将军及时前往修缮,否则损失更重。”
王巢收起书信,沉思片刻,对宋应星说道:“这300万两白银,不能挪用他处。你立刻安排人手,将白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150万两,运往北京,专门用于十三陵的修缮,务必让工匠们用上最好的材料,将陵寝恢复原貌;另一部分150万两,也运往北京,一部分用于城内房屋修缮,一部分作为北伐军军饷,确保士兵们衣食无忧。”
宋应星躬身应道:“大人考虑周全,属下这就去安排,明日一早就派车队押运白银前往北京。”
与此同时,十三陵的修缮工作已进入高潮。在长陵棱恩殿,工匠们正忙着更换受损的梁柱,新的木质梁柱均选用从南方运来的金丝楠木,由士兵们合力抬入殿内;明楼的修缮现场,工匠们站在脚手架上,小心翼翼地铺设新琉璃瓦,确保每一片瓦片都严丝合缝;神道旁,士兵们与工匠们一起,用绳索与滚木将推倒的石像生重新扶正,再用糯米灰浆加固底座。
守陵老卒们见此情景,无不热泪盈眶。一名看守长陵四十余年的老卒,拉着李虎的手说道:“将军,老奴活了六十多岁,从未见过如此重视先帝陵寝的军队。有你们在,先帝在天有灵,也能安息了!”
李虎握着老卒的手,语气郑重:“守护先帝陵寝,是我们的责任。大明的江山不能丢,先帝的陵寝更不能毁。待修缮完成,我们还要在此设立永久守卫,让十三陵永远安宁。”
三日后,王巢派来的白银车队抵达北京,张勇立刻派人将其中150万两白银送往十三陵。李虎收到白银后,第一时间增加了修缮物资的采购,从京城与周边地区招募了更多工匠,加快修缮进度。同时,他还下令,对守陵老卒们给予赏赐,每人发放十两白银与两石粮食,让他们安心守护陵寝。
消息传回北京城内,百姓们无不称赞北伐军的仁义之举。原本对北伐军还有些疑虑的明朝旧臣,见李虎如此重视先帝陵寝,也纷纷放下戒备,主动前往善后局,协助处理政务。一名曾在崇祯朝担任礼部尚书的老臣,甚至主动提出前往十三陵,指导工匠们按照礼制修缮陵寝,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明朝典制。
李虎大喜过望,当即任命老臣为“十三陵修缮总监”,让他全权负责陵寝修缮的礼制规范。老臣感激涕零,说道:“将军如此尊重先帝,老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将军所托!”
又过了五日,十三陵的核心建筑修缮已基本完成。长陵的棱恩殿重新焕发光彩,新的梁柱挺拔坚固,窗户也换上了新的雕花窗棂;定陵的明楼墙体缺口被填补完好,从远处望去,与原有墙体浑然一体;神道上的石像生全部重新扶正,底座加固,恢复了往日的庄严。李虎站在长陵明楼前,看着修缮一新的陵寝,心中满是欣慰。
“传我命令,大军今日返回北京。”李虎对身边的将领说道,“留下五千士兵,分为十三队,每队驻守一座陵园,由经验丰富的军官统领,务必确保陵寝安全。另外,让工匠们留下一部分,继续完善陵园内的细节修缮,所需物资由北京城内统一调配。”
当日傍晚,李虎率领五千大军返回北京。大军进城时,百姓们自发地在街道两旁迎接,有的提着茶水,有的拿着馒头,口中高呼“将军辛苦了”。李虎勒住马缰绳,向百姓们拱手致意,心中感慨万千——守护皇陵不仅赢得了系统嘉奖,更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而这,正是北伐复京、复兴大明最坚实的基础。
回到正阳门城楼,张勇立刻上前禀报:“大将军,您走后这几日,城内房屋修缮已完成三成,粮草发放到位,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另外,王大人派来的文官已抵达北京,明日便可协助处理政务。”
李虎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望向远方的天寿山方向。夕阳下,十三陵的轮廓隐约可见,肃穆而庄严。他知道,守护好先帝陵寝,只是北伐大业的一小步,接下来,还要追击李自成、抵御清军、统一全国,任重而道远。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有百姓的支持,有系统的助力,有麾下将士的同心协力,定能完成先帝遗愿,让大明的旗帜重新飘扬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