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五,北京城外的通州官道上,一队玄甲骑兵正疾驰而来。为首的将领身着金色铠甲,腰间悬着七星弯刀,胯下汗血宝马通体乌黑,正是从济南赶来的王巢。他身后的五千亲卫,个个腰佩燧发枪,背负弓箭,队列整齐如铁,马蹄踏在路面上,发出整齐划一的声响,卷起的尘土在阳光下连成一道灰黄色的长龙。
“监国大人,前方就是北京朝阳门了!”亲卫统领策马来到王巢身侧,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城楼轮廓。王巢勒住马缰绳,抬手遮阳望去——朝阳门的城楼巍峨矗立,城墙上飘扬着“明”字大旗,城楼下的士兵正列队肃立,显然已接到消息,在此等候迎接。他心中不禁感慨,自三月济南誓师以来,不过月余,北伐大军便已收复北京,只是这座帝都历经战火,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往日的繁华。
辰时末,王巢率领亲卫抵达朝阳门。早已在此等候的李虎、张勇等将领立刻上前,单膝跪地:“末将等,参见监国大人!”城楼上的士兵们也齐声呐喊,声音震彻云霄。王巢翻身下马,扶起李虎,目光扫过众将,温声道:“诸位将军辛苦了!北京能顺利光复,全靠你们浴血奋战,待日后局势稳定,定当为你们论功行赏。”
“谢监国大人!”众将领齐声应道。
进城的路上,王巢看着街道两旁逐渐恢复的秩序,心中稍安。百姓们得知“山东王”王巢抵达,纷纷走出家门,手持香烛,站在道路两侧迎接。有的百姓甚至跪地磕头,口中高呼“监国大人万岁”,眼中满是感激与期盼。王巢不时下马,扶起跪地的百姓,安抚道:“大家快起来!如今大顺军已逃,北京光复,日后定会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
行至正阳门附近,王巢看到几名士兵正在帮百姓修补屋顶,工匠们也在忙着修缮商铺门面,心中对李虎的安排颇为满意。他转头对李虎说道:“你在城内的安抚工作做得不错,只是还有一件事,需立刻去办——带我去煤山,祭拜崇祯先帝。”
李虎连忙点头:“监国大人放心,末将早已让人将煤山打扫干净,香案也已备好。”
午时初,王巢一行人抵达煤山。崇祯帝自缢的歪脖树下,香案上摆放着水果、糕点等祭品,案前的地面已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王巢整理好衣冠,缓步走到香案前,亲自点燃三炷香,插入香炉。他对着歪脖树深深鞠躬,眼中满是肃穆:“先帝在上,臣王巢,率北伐大军光复北京,已将大顺军驱逐。只是贼寇未灭,清军仍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臣定当不负先帝遗愿,早日剿灭逆贼,复兴大明,以慰先帝在天之灵!”
祭拜完毕,王巢看着眼前的歪脖树,心中百感交集。他转身对身后的文官说道:“即刻下令,寻找崇祯先帝的后裔。无论嫡系还是旁支,只要有皇室血脉,且品行端正、有治国之才,便将其请来北京,日后拥立为新帝,以延续大明正统。”
文官连忙躬身领命:“臣遵旨,即刻派人前往各地搜寻。”
接下来的几日,王巢一面处理北京城内的政务,一面等待搜寻崇祯后裔的消息。他先是在皇宫文华殿召开会议,与李虎、张勇等将领及明朝旧臣商议后续的军事部署——令李虎率领五万大军,继续追击西逃的李自成,务必将其彻底剿灭;令张勇率领三万大军,驻守北京周边,加强防务,防止清军入关偷袭;同时,从山东调遣十万大军北上,增援山海关方向,抵御清军可能的进攻。
政务方面,王巢下令扩大“北京善后局”的规模,增设“民政司”“财政司”“工程司”等部门,分别负责百姓安抚、粮草调配与房屋修缮。他还亲自前往城外的粮仓,查看粮食储备情况,得知李虎此前已开仓放粮,百姓们暂无饥馑之忧,心中更为放心。
然而,搜寻崇祯后裔的消息却迟迟没有进展。负责搜寻的官员每日前来禀报,均是“暂无音讯”。直到四月初十,一名官员终于带来了消息——在河南商丘找到几位崇祯帝的远支宗室,分别是朱慈炤(与崇祯帝之子同名,实为旁支)、朱和圭等人,只是这些宗室要么年幼无知,要么沉迷酒色,毫无治国之才,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
王巢得知消息后,心中失望不已。他在文华殿召见了这几位宗室,见朱慈炤年仅十岁,面对群臣时吓得瑟瑟发抖;朱和圭则体态肥胖,言谈间尽是低俗之语,心中更是确定,这些人绝无可能担当起复兴大明的重任。
“监国大人,”一名曾在崇祯朝担任内阁大学士的老臣上前一步,躬身说道,“如今先帝后裔要么下落不明,要么无才无德,无法担当大任。而北京刚光复,局势未稳,清军与大顺军仍在威胁我大明,若长期无主,恐生变故。臣等恳请监国大人,以‘临时摄政’之名,代行皇权,稳定朝局,待日后找到合适的宗室后裔,再将大权交还。”
老臣话音刚落,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附和:“臣等恳请监国大人,担任临时摄政,稳定朝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