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难得的暖阳透过仓库高窗,在布满灰尘的地面投下斜斜的光斑。陈默坐在光斑边缘,面前摊开的不是电路板或破伞零件,而是一本本新旧不一的大学教材:《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原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空气里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混合着油墨和尘埃的味道。
这是他在“狡兔三窟”布局下的第三窟——知识流转,或者说,教材共享的雏形。灵感源于“智盒”项目中一个不起眼的场景:他曾看到学生在便利店门口的“智盒”里临时存放了几本厚厚的教材。当时灵光一闪:教材,这个大学里最普遍、需求最刚性、但流通效率极低的“知识载体”,是否也能借助他那套小小的智能锁系统,实现共享流转?
想法很诱人。教材价格不菲,尤其是一些专业课教材,动辄几十上百元。很多教材使用周期短(一学期),使用后往往束之高阁或当废纸卖掉,造成巨大浪费。而低年级学生又需要重复购买。如果能建立一个便捷的共享平台,让旧教材循环起来,既能帮学生省钱,又能减少浪费,理论上是个双赢的生意。
但现实远比理论骨感。陈默尝试了最直接的方法:在APP里增加了一个“教材共享”的入口,鼓励学生将自己闲置的教材信息(书名、ISBN、新旧程度、期望价格或免费)上传。他设想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浏览、联系、线下交易,他收取少量信息中介费。
结果惨淡。上传的教材信息寥寥无几,且大多信息不全(没有ISBN,照片模糊),更无人问津。学生们习惯了在校园BBS发帖、在跳蚤市场摆摊、或者在专门的二手书群里交易,对一个新的、用户基数小的平台缺乏信任和动力。这个“窟”,还没挖开,就被堵死了。
陈默没有轻易放弃。他深知,知识流转的核心难点在于信任和便捷。单纯的线上信息撮合,在初期缺乏用户基础和信任背书的情况下,很难破冰。他需要找到一块能撬动僵局的“砖”。
这块“砖”,最终落在了“回收”上。
他改变了策略,不再被动等待用户上传,而是主动出击——**教材回收**。他在APP里发布了醒目的公告:
**“‘智书’教材回收计划启动!**
**闲置教材别压箱底!**
**‘智书’现金回收,上门取书!**
**回收范围:近三年出版大学教材(公共课、专业课均可),无严重破损、无大面积涂写。**
**回收价格:按品相定价(原价10%-30%),当场现金结算!**
**回收地点:图书馆便利店、沁甜时光奶茶店(试点)。**
**时间:每周三下午2-5点。”**
同时,他制作了简单的传单,贴在合作网点和宿舍楼公告栏。为了吸引眼球,他甚至忍痛自掏腰包,在公告和传单上印了“首周回收,额外加价10%!”的优惠。
“抛砖引玉!”陈默给自己打气。用真金白银的“回收”作为“砖”,先把书收上来,建立起初步的库存和流通起点。只要书流动起来,后续的“共享”才有实现的可能。回收虽然要付出成本,占用宝贵的现金流,但这是启动循环必须支付的“引玉”代价。
**第一步:艰难的回收启动。**
第一个回收日,陈默带着一个电子秤、一沓现金(用“蚂蚁搬家”攒下的最后一点钱兑换的零钱)、一个记录本和一个大编织袋,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便利店门口。老王帮他支了张桌子。
起初,门可罗雀。学生们匆匆路过,好奇地看一眼,但没人上前。陈默心里打鼓。难道“砖”不够吸引人?
终于,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抱着几本厚厚的书犹犹豫豫地走过来:“老板…这个…收吗?”他递过来几本《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
陈默精神一振:“收!当然收!”他接过书,仔细检查封面、内页、出版年份。书保存得不错,只有少量笔记。他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粗略估价表(结合原书定价、新旧程度、市场需求度),给出了价格:“这本《电路分析》原价65,七成新,15块;这本《信号与系统》原价78,八成新,20块。一共35块。首周加10%,就是38块5,算你39块!”他数出几张钞票递过去。
男生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真能拿到钱,而且比预想的多一点。他接过钱,脸上露出笑容:“谢谢老板!我宿舍还有几本,下周拿来!”
“开门红!”陈默心里一喜,赶紧在本子上记录下书名、ISBN、品相、回收价。有了第一个成功的例子,观望的学生渐渐围拢过来。
“我这本《宏观经济学》收吗?”
“这本《有机化学》有笔记,行不行?”
“老板,我这本书都绝版了,能多给点不?”
陈默忙得不可开交。验书、估价、砍价(学生总想多卖点)、解释规则、记录信息、付钱。现金流水般出去,编织袋渐渐鼓胀起来。他深刻体会到,估价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不同专业教材的需求度差异巨大,冷门专业的教材几乎无人问津,而像《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这类公共课教材,需求量大,品相好的回收价可以稍高。他必须快速判断,既要保证回收的书有流转价值,又要控制成本,避免收一堆“死库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zjsw.org)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