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坊事件的尘埃落定,以及随之建立起的初步生态治理规则,让“智伞”的管理层稍稍松了口气。他们仿佛为初生的生态系统安装了一套初步的免疫机制,虽然简陋,但至少明确了底线,建立了应对危机的流程。然而,就在他们以为可以专注于拓展生态边界、连接更多节点时,一种更隐蔽、更缓慢,却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公司根基的危机,正悄然在内部蔓延。
这种危机的苗头,最初体现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
人力资源总监拿着一份最新的员工满意度调研报告,忧心忡忡地找到了陈默。“陈总,有几个趋势值得警惕。新入职员工(尤其是来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对公司‘技术向善’、‘价值信任’等核心理念的认同度,与早期员工相比有显着差距。他们更关注KPI(关键绩效指标)、晋升通道和薪酬福利。”
在一次新员工培训的分享环节,一位刚入职的年轻产品经理在谈及工作时,兴奋地描述着他如何优化了一个接口的性能,将响应时间降低了多少毫秒,却对这项优化最终如何服务于“连接微小、成就无限”的公司愿景语焉不详。坐在下面的刘强注意到,不少新同事对此频频点头,而几位早期员工则微微蹙眉。
甚至在公司内部的即时通讯群里,也偶尔会出现不和谐的插曲。一次,一位社区服务事业群的老员工转发了一条关于某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并呼吁同事们看看能否通过平台资源帮忙对接渠道。下面却有一条来自新加入的价值网络事业群某技术同事的匿名评论(系统功能):“有这时间不如多修几个Bug,KPI完成了吗?”
这些看似孤立的、微不足道的事件,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随着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新业务、新人才的不断涌入,“智伞”早期那种由创始团队言传身教、依靠高度共识和使命感凝聚起来的强文化,正在被稀释、被冲淡。
陈默在一次非正式的管理层晚餐会上,提到了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开会讨论问题,效率好像低了?有时候需要反复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不仅仅是‘怎么做’。新来的同事很优秀,很有冲劲,但他们带来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和我们过去那套,好像不太一样了。”
林薇深有同感:“我最近在带几个新来的商务经理,他们谈判技巧很厉害,对数字敏感。但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客户,他们几乎答应了对方所有苛刻的条件,包括一些可能损害我们平台中立性的条款。当我质疑时,他们反而觉得我太理想化,不够‘狼性’。”
方哲也从技术角度补充:“现在技术团队规模大了,分工细了。有些新同事只关心自己负责的那一小块代码,对业务逻辑和最终用户价值缺乏好奇心。代码质量虽然靠流程和规范保证了,但那种为了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主动折腾、精益求精的‘极客’精神,似乎没那么普遍了。”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陈默摇了摇头,“这是企业成长的必然。当公司只有几十人时,文化靠的是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当发展到几百人,遍布不同事业群、不同办公室,靠自发传承就不够了。文化,如果不能被有意识地去设计、去传承、去管理,就会在规模扩张中慢慢变质,最终失去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那种让我们区别于星海等其他公司的独特精神和凝聚力。”
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刷新”的讨论,在管理层内部悄然展开。他们意识到,不能再将文化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而必须像管理业务、管理技术、管理财务一样,主动、系统地去管理文化。
首先,是文化的清晰化与诠释。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陈默牵头,人力资源部、各事业群负责人以及几位早期员工代表组成的“文化委员会”。他们的第一项任务,不是制定新的口号,而是回过头来,重新梳理和深度诠释“智伞”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技术向善”、“价值信任”、“连接微小”、“极致担当”……将这些看似宏大的词汇,转化为具体、可感知、可模仿的行为准则和决策依据。
例如,对于“技术向善”,他们细化为:“在技术方案选择时,优先考虑其对用户隐私、社会公平的潜在影响,而不仅仅是性能和成本。”“在项目决策中,敢于对违背伦理或可能带来巨大社会风险的需求说‘不’。” 并配以“云山翠冠”项目中,为了数据真实性和农户利益,宁愿放慢进度也要搞定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案例。
对于“极致担当”,则明确为:“对工作成果负责到底,不推诿,不甩锅,主动跨越部门边界解决问题。”“敢于尝试并容忍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败,但不容忍因不努力而造成的失败。”
其次,是文化的多维度渗透。文化委员会设计了一套贯穿员工全生命周期的人才管理机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zjsw.org)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