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的油灯亮到后半夜,天宇将最后一张图纸铺在长桌上,与规划分队的文书官反复比对——边界线是否与地形契合,功能区的比例是否协调,主街的宽度是否能容下两辆并行的马车……竹尺在纸上平移,炭笔在边缘修补,直到晨光从窗缝里钻进来,照亮图纸上那座棱角分明的城池轮廓,两人才长舒一口气。
“这就是最终版了。”天宇用镇纸压住图纸的四角,纸上的华夏城像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青灰色的城墙沿三里边界铺开,四座城门巍然矗立,护城河如碧带环绕,城内的五大功能区脉络清晰——中心的议事行政区庄重肃穆,东侧的工坊区烟囱林立,南侧的仓储区粮囤密布,西侧的居住区炊烟袅袅,北侧的预留区透着书卷气。每个区域都标注着详细数据:城墙高“三丈三尺”,护城河宽“两丈”,主街宽“两丈五”,甚至连每座箭楼的层高、每口水井的位置都精确到步。
文书官用红笔在图纸右下角写下“华夏城扩建蓝图(定稿)”,字迹工整如刻。天宇看着这行字,突然觉得连日来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从最初的提议到如今的蓝图,那些在勘测时踩过的泥泞、在讨论时争过的面红耳赤、在普查时记过的密密麻麻的账本,终于凝结成了这张能触摸、能丈量的图纸。
一、分阶段计划:从备料到成城的三步棋
清晨的阳光洒满广场时,华夏镇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聚到了老槐树下。广场中央搭起了高台,天宇将《华夏城扩建蓝图》铺在特制的木架上,用石块压住四角,让每个人都能看清。人群里响起阵阵惊叹,孩子们指着图纸上的箭楼欢呼,老人则眯着眼辨认自家宅基地的位置。
“乡亲们,”天宇的声音透过临时搭起的木喇叭传出,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这就是咱们未来的家——华夏城。从今天起,咱们要分三步走,把图纸上的城,变成脚下的城。”
他举起第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第一阶段:备料(三个月)”。
“这三个月,咱们要把建城的料备足。”天宇指向西侧的黑水河,“资源分队带着壮劳力去采石场凿石头、烧石灰,每天保证运回来五十车石料;木工坊的师傅们负责砍树、做木梁,得备出够盖城墙和仓库的木料;妇女们和孩子们也别闲着,收集稻草、编草绳,草绳混在石灰里能让城墙更结实。”
人群里的王铁匠举起手:“天宇大人,冶铁坊能做些啥?”
“好问题!”天宇笑着点头,“铁匠们要多打凿子、镐头、铁锹,这些是采石、挖河的利器;再打些铁环、铁钩,用来固定木梁和石板。记住,所有工具都要刻上‘华夏’二字,丢了能找回来。”
第二块木牌被举起:“第二阶段:筑城(六个月)”。
“石料备够了,就开始筑城墙。”天宇的手指沿着图纸上的城墙线滑动,“先挖护城河,引黑水河的水灌进去;再打地基,用石灰、沙子、碎石混合糯米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能让地基比石头还硬;最后砌城墙,每层砖都要灌足灰浆,箭楼要加钢筋——老周,你工坊里的那批废铁,正好能融成钢筋。”
老周在人群里大声应道:“保证融得结结实实!”
“筑城期间,每天要留五十人守着工坊和粮仓,”天宇看向赵虎,“你的人轮班值守,别让宵小之辈趁乱偷东西。”
赵虎挺直腰板:“放心,有我在,一只老鼠都别想靠近!”
最后一块木牌被举起:“第三阶段:分区建设(九个月)”。
“城墙立起来了,就轮到城里的区域了。”天宇依次指向图纸上的功能区,“先建仓储区和工坊区,粮囤和铁匠炉是活命的根本;再建议事行政区和值守处,方便调度;最后建居住区和学堂,让大家能踏踏实实住进来。每建完一个区,就给先搬进去的人家发两斗粮食当奖励。”
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张婶挤到前排:“大人,我能申请把包子铺开到临街铺位吗?我保证每天给筑城的弟兄们多蒸两笼馒头!”
“当然可以!”天宇笑着应道,“所有想开店的乡亲,都去统计分队登记,优先给参与建城的人家安排铺位。”
二、任务分工:人人肩上有担子
动员大会的热烈气氛还没散去,各分队的任务清单已经贴在了议事厅的墙上,红笔写的字迹醒目如血:
规划分队:每日巡查工地,核对图纸与实际进度,每周更新一次“工程进度图”,标注已完成的城墙段、已挖好的护城河、已打好的地基。
统计分队:负责记工分——壮劳力搬一块石料记1分,妇女编一根草绳记0.1分,孩子拾一筐碎砖记0.05分,工分每月结算,可兑换粮食、布料或宅基地优先选择权。
资源分队:下设采石组、伐木组、运输组。采石组每日凿石不少于300块,伐木组每日砍树不超过20棵(需留够幼苗),运输组保证石料、木料“当日采当日运”,雨天则检修马车、修补道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1858年的澳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