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咖啡馆里那场关于“调整重心”的对话,并非纪靳修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郑重宣告。如同精密的仪器校准参数,他的生活开始以一种清晰可见的方式,进行着节奏上的微调。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时间分配上。他依然忙碌,但那种需要彻夜不归、连轴召开跨国会议的情况显着减少。他将更多常规性、执行层面的决策权,下放给了培养多年的核心高管团队,自己则更专注于战略方向的把控和真正关键节点的决策。陈默需要直接向他汇报请示的事项变得更具针对性,而总裁办公室外间那些等待批示的文件山,似乎也矮了一截。
他开始将周五的下午固定空出来,有时是去学校亲自接等等和念曦放学,有时则是像之前去看艺术展那样,安排一些只属于他和洛梨的、不带任何工作色彩的单独活动。周末,除非有极其重要的商务宴请,否则他一定会留在家里,或是陪着等等在游戏室进行“星球大战”,或是安静地坐在念曦的琴房一角,听她练习新的曲目,哪怕他对此一窍不通,那份沉静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起初,洛梨还有些不适应。某个周三晚上,她习惯性地以为纪靳修会在书房忙到深夜,便独自在影音室看一部老电影。直到电影过半,纪靳修推门进来,自然地在她身边坐下,将她微凉的脚裹进自己温暖的掌心里,她才恍然意识到,他今天似乎……“无所事事”了很久。
“今天……集团不忙?”她忍不住问道,带着一丝新奇。
纪靳修的目光落在屏幕上闪烁的光影里,语气平淡:“嗯,季度报告看完了,下周的并购案前期铺垫已经到位。”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那些动辄牵扯数十亿资金、影响数千人饭碗的决策,不过是如同吃饭喝水般寻常的小事。洛梨却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才将那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梳理到如今这般可以在他“放手”时依然高效运转的程度。
她将头靠在他肩膀上,感受着他平稳的呼吸和身上淡淡的、令人安心的冷冽气息,心中那片因他长久以来“工作优先”而偶尔泛起微小失落的心湖,被一种更为深沉踏实的幸福感悄然填满。
然而,生活重量的转移,并非总是温情脉脉的画卷,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带着烟火气的“小麻烦”。
纪靳修是一个习惯于掌控和效率的人,这种特质渗透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家庭后,他开始无意识地将商业管理中的某些模式,套用到了家庭琐事上。
比如,关于等等即将入学的小学选择问题。
洛梨倾向于一所注重孩子天性和创造力培养、校园氛围轻松愉快的私立学校。她做了很多功课,亲自去参观了校园,和校长聊过,觉得那里的教育理念非常适合等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性格。
而纪靳修,在浏览了陈默整理来的、包含师资力量、升学率、校友资源、硬件设施等几十项数据指标的详尽分析报告后,用红笔在其中一所以学术严谨、管理严格着称的顶尖名校上画了一个圈。
“这所的学术基础更扎实,未来的升学路径更清晰,校友网络也更强大。”晚餐桌上,他陈述着自己的结论,语气如同在董事会做最终决策。
洛梨夹菜的手顿了顿,放下筷子,耐心解释:“靳修,等等才六岁,我们现在更需要考虑的是保护他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过早地把他塞进一个模子里。那所学校是好,但氛围太紧张了,我怕等等会不适应。”
“适应能力需要培养。”纪靳修语气不变,“严格的环境更能锻炼他的自律和韧性。”
“可他还是个孩子!”洛梨的声音微微提高,“我们需要的是引导,不是锻造。”
气氛瞬间有些凝滞。等等扒着饭,大眼睛滴溜溜地在爸爸妈妈之间转来转去,似乎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连安静吃饭的念曦,也放慢了咀嚼的动作,悄悄抬起头。
纪靳修蹙眉,似乎不能理解洛梨的坚持。在他看来,提供“最好”的、经过数据验证的资源,是他的责任和表达爱的方式。
洛梨看着他眉宇间那抹属于“纪总”的冷硬和不解,忽然觉得有些无力。她知道他是为了孩子好,但他那种自上而下的、“我认为这对你最好”的决策方式,在家庭领域,尤其是在关乎孩子心灵成长的事情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件事,我们再商量吧。”洛梨最终叹了口气,没有选择在餐桌上继续争论。
类似的“小摩擦”还发生在其他方面。比如,他会对保姆制定的每周食谱提出“优化建议”,认为某些食材的搭配“营养效率不高”;他会对念曦每天练字和练琴的时间提出“标准化”建议,认为“规律和量化有助于形成肌肉记忆和良好习惯”。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逻辑也无可挑剔,但那种将家庭生活也纳入“高效管理”范畴的倾向,让洛梨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家,本应是放松、随意、甚至允许有些“低效”和“混乱”的地方,而不是另一个需要精准运行的“集团公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陷落:纪先生的专属小作精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光陷落:纪先生的专属小作精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