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办公室的门在林溪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走廊里探究的目光。她站在门外,心脏还在因为刚才在协调办沈砚舟的突然介入和当众“提点”而怦怦直跳。那份方案的初稿,此刻正躺在沈砚舟宽大的办公桌上,像一颗等待审判的种子。
林溪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任务还没完成,三天期限的最后一步,是等待反馈。她回到协调办自己那个角落的工位,无视了张宏投来的复杂目光和其他同事若有若无的打量,重新打开电脑,开始梳理方案中她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论证的地方。她不能干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似乎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林溪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案的打磨中,仿佛这样就能缓解那份等待的焦灼。
下午三点,内线电话响了。是书记办公室的秘书小陈。
“林溪同志吗?沈书记让你现在过来一趟。”
来了!林溪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她抓起笔记本和笔,几乎是跑着冲向书记办公室。
敲门,得到允许后推门而入。沈砚舟正伏案批阅文件,听到声音抬起头。他脸上没什么表情,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坐。”
林溪依言坐下,腰背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她的目光落在沈砚舟手边那份她无比熟悉的方案上,上面似乎多了几处红色的标记。
沈砚舟放下手中的笔,拿起那份方案。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封面,深邃的目光落在林溪脸上,带着一种审视和思考的意味。这短暂的沉默,让办公室里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思路清晰,方向是对的。” 沈砚舟终于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是褒是贬。“特别是关于‘根脉印记’的资金来源设想,能在现有框架内找到这几个可能的出口,动了脑筋。”
林溪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动了一丝,但丝毫不敢放松,她知道“但是”在后面。
“但是,” 沈砚舟果然话锋一转,拿起红笔点在方案上几处标记过的地方,“具体路径太粗线条,经不起推敲和落地。”
* “社区微更新资金支持‘根脉印记’地面标识?”沈砚舟的指尖点在这里,“微更新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额度限制,通常用于硬件设施的小修补和环境美化。你这个纪念标识,文化属性大于实用功能,能否纳入?需要哪个层级审批?成功概率有多大?方案里没有评估。”
* “非遗扶持基金用于树枝艺术加工?” 他又点向另一处,“基金申请需要项目书、专家评审、公示流程。你准备让哪个部门牵头申报?非遗传承人是否有承接意愿和资质?时间周期是否与项目整体进度匹配?这些关键环节全都没提。”
* “3D扫描纳入前期调查预算?” 沈砚舟目光锐利,“项目前期调查预算科目是否有‘古树名木数字化建档’这一项?如果没有,如何调整预算结构?需要协调哪些部门?方案里只有方向,没有解决路径。”
沈砚舟的批评精准、犀利,直指要害。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小锤,敲在林溪心上,让她刚才那一丝侥幸荡然无存。她意识到,自己还是太理想化了,把“找到可能的资金来源”等同于“问题解决”,忽略了从“可能”到“可行”之间那复杂的操作链条和无数需要打通的关节。
“光有想法不够,要落地,就必须把每一个环节的‘桥’和‘船’都想清楚、准备好。” 沈砚舟放下方案,目光如炬地看着林溪,“你提出的构想有价值,但价值需要实现才能体现。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打通堵点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
他的话语没有怒意,更像是一位严师在剖析学生的作业,指出其中的思维盲区。林溪脸上火辣辣的,但心中更多的是被点醒的震撼和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她只想到了开头,却没想好如何走到结尾。沈砚舟是在教她如何将一个好的“点子”,真正锻造成一个能经得起现实检验的“项目”。
“对不起,沈书记,是我考虑不周,方案太粗糙了。” 林溪诚恳地认错。
“认识到不足是进步的开始。” 沈砚舟的语气缓和了一分,“方案拿回去,重点围绕我刚才指出的几个关键堵点,重新细化路径。特别是资金落地的具体操作方案和风险预案,要清晰、可操作。给你两天时间。”
“是!沈书记!” 林溪接过那份被红笔标记过的方案,感觉沉甸甸的,却也充满了新的方向感。
“另外,” 沈砚舟似乎想起了什么,补充道,“明天上午九点,项目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你列席参加,做好记录。重点听各方对南巷片区改造的核心诉求和分歧点。”
“是!” 林溪心中一凛,知道这又是一个学习和观察的绝佳机会。
带着沈砚舟的“批注”和新的任务,林溪回到协调办,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的攻坚。她不再只是闭门造车,而是开始主动出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他的指尖江山请大家收藏:(m.zjsw.org)他的指尖江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