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病危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燕王府乃至整个北平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于朱棣而言,这个消息带来的冲击,远超旁人。
他不是那个历史上对兄长朱标充满孺慕之情的普通藩王。他的脑海中清晰地记得,正是朱标的早逝,才让皇太孙朱允炆得以继位,进而引发了那场席卷天下的 “靖难之役”。历史的车轮,似乎正按照它固有的轨迹,缓缓而又坚定地向前滚动。
密室之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张玉、朱能、陈敬,以及几位近年来投靠朱棣的核心谋士,齐聚一堂。他们都从朱棣凝重的神色中,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
“太子…… 恐怕是不行了。” 朱棣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对这位历史上仁厚储君英年早逝的惋惜,更有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一丝…… 隐秘的期待。
“王爷,太子若薨,国本动摇,皇太孙年幼,恐怕……” 张玉深吸一口气,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主少国疑,藩王势大,这几乎是乱世的前兆。
“恐怕削藩之策,很快就会摆上台面了。”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谋士,曾经的御史台官员,如今的燕王府宾卿,忧心忡忡地说道,“皇太孙仁柔,齐泰、黄子澄之流,素以‘削藩’为己任,定会蛊惑新君,消除诸王兵权。”
“他们敢!” 朱能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过厉色,“我燕王府十万将士(此处为虚指,实际王府护卫远没这么多,但气势上不能输),何惧之有!”
“朱将军稍安勿躁。” 朱棣抬手示意,“现在不是说硬话的时候。黄子澄、齐泰虽不足惧,但他们背后是朝廷,是父皇(若朱元璋仍在)或新君的旨意。师出有名,我们现在羽翼未丰,硬碰硬,绝非明智之举。”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前,目光死死盯住南京城的位置。那里,是帝国的中心,是权力的巅峰,也是即将向他挥下屠刀的地方。
“太子病危,京城局势必然动荡。我们现在要做的,有三件事。” 朱棣的声音变得异常冷静,条理清晰。
“第一,核实消息,密切关注京中动向。 ” 朱棣看向张玉,“张长史,立刻动用我们所有在京城的眼线,不惜一切代价,打探太子的确切病情,以及陛下(朱元璋)的反应,各藩王的动态,尤其是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言行。信息,就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东西。”
“第二,加紧备战,扩充实力,做到有备无患。 ” 朱棣转向朱能,“朱将军,王府护卫的招募和训练,要再加一把火!‘夜不收’的规模要继续扩大,侦查范围要延伸到长城以内,密切监视朝廷在北方的军事调动。告诉弟兄们,形势可能随时会恶化,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第三,稳定北平,安抚人心,积蓄力量。 ” 朱棣最后看向陈敬,“陈先生,粮草、军械、钱财的储备,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同时,要确保北平城的稳定,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我们的异动。表面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恭顺’,更加‘安分守己’。”
“王爷英明!” 众人齐声应诺。虽然危机迫在眉睫,但朱棣清晰的指令和沉稳的态度,让他们慌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还有一点,” 朱棣补充道,“本王要立刻上书南京,请求回京侍疾。”
“王爷!不可!” 张玉大惊,“此去南京,无异于羊入虎口!陛下若猜忌,恐怕……”
“我知道。”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父皇(朱元璋)心思缜密,我若不去,反而会引人怀疑,显得我心中有鬼。去,是表明我的‘孝心’和‘恭顺’。当然,” 他话锋一转,“父皇是否会准我回京,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料想,他大概率不会同意。但这份姿态,我们必须做出来。”
众人闻言,皆恍然大悟。王爷这是在演戏给南京看,既是试探,也是一种姿态。
商议已定,众人立刻分头行动。燕王府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运转起来。
密探快马加鞭,奔赴南京;王府护卫的训练强度陡然提升,喊杀声震天;粮仓和军械库的大门,日夜有人看守,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入;北平城内,街市依旧繁华,百姓安居乐业,但细心的人会发现,燕王殿下似乎更加 “勤政爱民” 了,时常下基层,嘘寒问暖,赢得了更多北平士民的拥戴。
几日后,朱棣的 “请求回京侍疾” 的奏折,快马送往南京。
与此同时,从南京传回的消息也越来越令人不安:太子朱标的病情时好时坏,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朱元璋龙颜大怒,脾气变得越发暴躁,对东宫官员多有斥责,京中气氛压抑到了极点。齐泰、黄子澄等人则频繁出入东宫和各部衙门,行踪诡秘。
朱棣站在燕王府的最高处,遥望南方,眼神深邃如渊。他知道,一个巨大的变局,正在加速酝酿。太子朱标的死亡,将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一旦跨过这个临界点,历史的惯性将变得无比强大,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也将被彻底卷入这场注定无法避免的洪流之中。
是随波逐流,重蹈覆辙(如果历史还按原轨迹走的话)?还是奋力一搏,逆天改命?
朱棣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他的眼中,不再只有迷茫和恐惧,更多的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决绝,以及对那至高无上权力的…… 渴望!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