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城下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南军主力,在经历了郑村坝、白沟河两次试探性的攻防失利后,并未如预期般一鼓作气攻克这座坚城。反倒是燕王朱棣,以数万疲惫之师,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将士的用命以及李景隆指挥上的一系列失误,硬生生将战局拖入了对峙的僵局。
朱棣,这位来自现代的灵魂,此刻正站在燕王府的沙盘前,眉头紧锁。他深知,郑村坝的小胜和北平城的暂时稳固,不过是靖难之役漫长征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建文朝廷的根基尚在,江南富庶之地的赋税粮草正源源不断地支撑着南军,而他自己,虽然占据了北平、永平、密云等几座城池,但地域狭小,兵力、物资皆远逊于朝廷。时间,似乎并不站在他这一边。
“殿下,” 副将张玉一身戎装,风尘仆仆地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坚毅,“李景隆在郑村坝吃了亏,似乎学乖了些。如今他大军屯驻于河间府一带,整顿兵马,补充粮草,看样子是想在开春之后,与我军在白沟河一带决战。”
朱棣目光从沙盘上抬起,看向张玉:“李景隆有多少兵力?粮草补给如何?”
张玉躬身答道:“据细作回报,李景隆收拢了溃散的士卒,并从山东、河南等地又征调了不少民壮,号称百万,实则精锐约有六十万。粮草方面,朝廷有运河之便,从应天、济南转运,虽然我军时有袭扰,但大体上还算充足。”
六十万!朱棣心中一凛。这个数字即便有所夸大,也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沉重的压力。他现在能调动的全部兵力,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五万,而且成分复杂,有北平的边军老兵,有新近归附的降兵,还有一些是被迫裹挟的百姓。论数量,不及对方一半;论装备和后勤,更是天差地别。
“六十万……” 朱棣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沙盘边缘,“李景隆此人,虽无帅才,但麾下并非没有能征惯战之将。平安、瞿能父子,还有郭英、吴杰等人,皆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一旦他们形成合力,我军处境堪忧啊。”
他脑海中快速闪过历史上白沟河之战的记忆。那是一场惨烈的大战,他自己险些丧命,麾下大将也多有折损。虽然最终是他取得了胜利,但过程之艰险,至今想来仍让他心有余悸。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却无法凭空变出十万雄兵,也无法让燕军的将士个个刀枪不入。历史的惯性,依然强大。
“殿下,” 另一位心腹大将朱能接口道,“我军新胜,士气正旺。不如趁李景隆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朱棣摇了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不可。李景隆虽败,但兵力仍数倍于我。他如今据守河间,依托坚城,粮草充足,我军主动出击,长途奔袭,未必能占到便宜。万一陷入胶着,被其围困,北平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内诸将 —— 张玉、朱能、丘福、谭渊…… 这些都是他靖难路上最可信赖的臂膀。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目前,我军最要紧的是固守现有阵地,同时,必须想办法破坏南军的粮草补给线,削弱其战力。另外,要密切关注南军内部的动向,尤其是李景隆与其他将领之间的矛盾。此人心胸狭隘,刚愎自用,未必能驾驭得了平安、瞿能这等悍将。”
接下来的几个月,燕军与南军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准备。
朱棣利用这段时间,做了几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首先,他加强了对北平城防的修缮和加固,并在城外挖掘了数道壕沟,布置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同时,他派遣精锐骑兵,不断袭扰南军的粮道。虽然每次袭扰规模不大,却有效地迟滞了南军的补给速度,也给李景隆的后方制造了不小的恐慌。
其次,他深知情报的重要性。来自现代的他,更加明白信息差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加大了对建文朝廷内部的渗透,利用各种手段收买、策反朝中对削藩不满的官员和宦官,源源不断地获取南京方面的动向和南军的部署情报。
再者,他大力整顿内部,安抚民心。他下令减免北平、永平一带的赋税,开仓放粮,救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对于那些投降的南军士卒,他并未简单地处决或关押,而是进行甄别,将其中愿意效忠的编入军中,给予优厚的待遇。这不仅补充了兵源,也极大地提升了燕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还利用自己超越时代的知识,改进了一些军械的制造工艺,例如改良了弓箭的射程和精度,制作了一些简单的信号弹和炸药包(虽然威力有限,但在当时也算是 “黑科技” 了)。
时间在紧张的备战中悄然流逝,转眼已是建文二年春。
冰雪消融,大地复苏,也到了李景隆选定的决战时刻。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之后,率领号称百万的南军主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地向北平方向杀来。他的目标非常明确 —— 在白沟河一带,与燕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一举将朱棣的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