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五月,北平城外旌旗猎猎,杀气腾腾。经历了数月的休整和精心准备,燕王朱棣亲率燕军主力,共计马步军十余万,号称二十万,正式誓师南下。
出征前夜,朱棣在点将台上,面对黑压压的将士,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他没有过多地提及 “清君侧、靖国难” 的口号,而是以一个穿越者的视角,结合这个时代的语境,描绘了一个 “驱除奸佞、还政于贤、共享太平” 的未来蓝图。他强调,建文皇帝被齐泰、黄子澄等小人蒙蔽,百姓流离失所,将士疲于奔命,这并非大明应有的景象。他承诺,一旦攻入南京,定当拨乱反正,减免赋税,善待功臣,与天下百姓共享盛世。
这番话,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更有对士兵切身利益的承诺,远比空洞的 “靖难” 口号更能打动人心。台下将士听得热血沸腾,山呼海啸般的 “燕王万岁” 声此起彼伏,士气达到了顶峰。朱棣看着一张张充满斗志的脸庞,心中涌起万丈豪情。他知道,这支军队,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他个人的野心而战,更是为了他们共同憧憬的未来而战。
誓师完毕,朱棣一声令下,十万燕军如同开闸的洪流,沿着既定路线,浩浩荡荡向南进发。主力由朱棣亲自统帅,张玉、朱能、丘福等心腹大将悉数随军出征。
燕军的目标非常明确 —— 利用谭渊、李远两部在南线造成的混乱,以及盛庸分兵围剿陈晖部的契机,迅速南下,寻求与盛庸主力决战,或歼灭其分兵后的薄弱环节,彻底打开通往南京的道路。
大军行进神速,得益于朱棣穿越带来的一些 “小改进”。例如,他推广了更科学的行军扎营规范,强调饮水卫生和士兵个人防护,大大降低了非战斗减员;他改进了斥候制度,要求斥候不仅要探路,还要搜集地理、水文、民情等多方面信息,并绘制简易地图,使得指挥层对战场环境有更清晰的认知;他还利用对历史大致走向的了解,规避了一些可能遭遇的麻烦和险地。
数日后,大军抵达保定。在这里,朱棣接到了谭渊派人送来的最新情报:陈晖率领的万余南军,在兖州、东昌一带被谭渊部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粮草消耗巨大,士气低落,近日正屯兵于汶上县(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境内的小汶河两岸,试图休整,并寻找谭渊主力决战。
“机会来了!” 朱棣看着地图上汶上县的位置,眼中精光一闪。汶上地处运河沿岸,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盛庸与陈晖之间的一个重要节点。若能迅速奔袭,歼灭陈晖部,不仅能剪除盛庸的一翼,缴获其粮草,更能极大地震撼南军军心,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张玉、朱能听令!” 朱棣当机立断。
“末将在!”
“你二人各率本部精锐骑兵,共计三万,随本王轻装疾进,星夜兼程,奔袭汶上,务必在陈晖察觉之前,将其包围歼灭!”
“丘福!”
“末将在!”
“你率步兵主力及辎重部队,随后跟进,务必保持联系,确保后勤补给!若遇小股敌人骚扰,不必恋战,迅速摆脱!”
“末将领命!” 众将轰然应诺。
朱棣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他亲自挑选了三万最精锐的骑兵,包括他一手训练的 “破阵营”(模仿历史上高顺的部队,加以现代训练方法改良),舍弃了大部分辎重,只携带数日干粮和必备武器,以每日百里的速度,向汶上县方向狂飙突进。
燕军骑兵马不停蹄,人不卸甲,日夜兼程。朱棣身先士卒,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甚至利用一些现代的简易急救知识,亲自处理了几名重伤士兵的伤口,让将士们深受感动。
与此同时,汶上县的陈晖部,对此一无所知。陈晖被谭渊的游击战术搞得焦头烂额,损兵折将,粮草也快见底了。他一方面向盛庸求援,催促粮草,另一方面则下令部队在小汶河两岸安营扎寨,休整兵马,同时派出大量斥候,搜寻谭渊部的踪迹,发誓要抓住这个可恶的 “流寇头子”。
然而,谭渊早已得到朱棣的命令,在将陈晖引诱到汶上附近后,便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带着部队隐匿到了附近的山区,只留下少数斥候监视陈晖的动向,并及时向朱棣传递情报。
五月中旬,夜色如墨。
经过连续数日的强行军,朱棣率领的三万铁骑终于抵达了汶上县外围。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但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场突袭战即将打响。
朱棣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召集张玉、朱能部署作战方案。
“张玉,你率左翼骑兵,沿小汶河上游迂回,绕至陈晖大营的侧后方,待我军正面发动进攻后,立刻从后方杀出,断其退路!”
“朱能,你率右翼骑兵,攻击陈晖大营的东侧,制造混乱,牵制其兵力!”
“本王亲率中路主力,直捣陈晖中军大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