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闰三月,东昌府莘县境内,夹河两岸。
连日来,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给行军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未阻挡两支庞大军队的脚步。燕王朱棣率领的燕军主力,以及盛庸、平安率领的南军主力,如同两头蓄势待发的巨兽,在这片土地上对峙、集结,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和肃杀之气。
燕军已在夹河西岸布下阵势。朱棣深知此战关乎全局,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充分利用了现代军事知识中关于阵地选择和兵力配置的理念,结合古代战争的实际条件,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他将主力沿夹河西岸展开,依托河岸有利地形构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张玉率左军,朱能率右军,丘福率中军一部,正面迎敌。谭渊、李远等部骑兵,则被部署在两翼及后方,作为机动突击力量,随时准备对敌军的侧翼或后方发起致命一击。朱棣特别强调了各军之间的协同和联络,规定了明确的旗号和金鼓信号,确保在战场上能够迅速传递命令,协同作战。
更重要的是,朱棣借鉴了现代 “信息战” 和 “心理战” 的思路,在战前对部队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他亲自到各营巡视,激励将士,将此战的意义提升到 “清君侧、安社稷、救黎民” 的高度,许诺若能击败盛庸,攻入南京,所有参战将士都将论功行赏,封妻荫子。这极大地激发了燕军将士的战斗意志。
“诸位将士,” 朱棣在阵前对全军发表演说,声音通过扩音喇叭(由军中工匠根据他的描述临时打造的简易铜制喇叭)传遍了整个阵地,“对面的盛庸,乃是朝廷的‘忠臣’,但他所效忠的,是被齐泰、黄子澄蒙蔽的昏君!他们削我藩王,害我性命,荼毒百姓!今日,我等在此,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
“此战,只许胜,不许败!胜,则我等皆是开国功臣,共享荣华富贵;败,则我等身死名裂,家人亦受牵连!本王将与诸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杀!杀!杀!” 燕军将士群情激昂,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发出震天的怒吼,士气达到了顶点。
河对岸,盛庸也在积极部署。他亲率主力六万余人,平安则率济宁来援的三万余人,共计近十万大军,在夹河东岸列阵。兵力上,南军占据明显优势。
盛庸深知燕军骑兵的厉害,因此将大量的步兵,尤其是手持长枪、强弩的部队布置在正面,形成密集的方阵,试图以此抵挡燕军骑兵的冲击。他还在阵前布置了大量的火器 —— 火铳和火炮,这是南军相对于燕军最大的优势之一。此外,他还命平安率一部精锐,隐蔽在左翼,准备待燕军主力发动进攻,阵型出现混乱时,从侧翼发动突袭,一举击溃燕军。
“将士们!” 盛庸也在阵前慷慨陈词,“燕贼朱棣,叛逆不道,弑君篡位,天地不容!今日,我等奉天子之命,在此讨贼!务必奋勇杀敌,生擒朱棣,为国除害,为君分忧!有能斩朱棣首级者,赏万金,封万户侯!”
南军将士也受到鼓舞,虽然经历了连番失利,但凭借着兵力优势和朝廷正统的大义名分,他们的士气也不算低落。
建文三年闰三月二十三日,清晨。
雨过天晴,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泥泞的战场上。
随着双方阵中响起震天的鼓声和号角声,夹河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进攻!” 盛庸首先下达了命令。他不想给燕军太多的准备时间,试图凭借兵力优势,一举冲垮燕军的防线。
刹那间,南军阵中鼓声大作,号角齐鸣。数万南军步兵,在将领的率领下,如同潮水般涌向夹河,试图强渡。
“放箭!” 燕军阵中,张玉冷静地下令。
早已准备就绪的燕军弓箭手,纷纷松开弓弦,密集的箭雨如同乌云般覆盖了天空,狠狠砸向正在渡河的南军士兵。
“噗嗤!噗嗤!” 箭矢入肉的声音不绝于耳。冲在最前面的南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鲜血染红了浑浊的河水。
但南军兵力众多,后续士兵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奋勇冲锋。很快,第一批南军士兵冲上了西岸,与燕军展开了近身肉搏。
“杀啊!”
“为朝廷尽忠!”
“为殿下死战!”
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惨叫声、哀嚎声,瞬间响彻云霄。
战斗异常惨烈。南军凭借人数优势,不断向燕军阵地施压,试图撕开缺口。燕军则依托有利地形和高昂的士气,顽强抵抗,寸土不让。张玉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斩杀了数名冲上阵地的南军士兵。丘福、谭渊等将领也各自在阵中督战,激励士气。
盛庸见状,下令火器部队开火。
“放!”
“轰!轰!轰!”
南军阵中的火炮开始怒吼,一颗颗铁弹呼啸着飞向燕军阵地,在燕军士兵中炸开,造成了不小的伤亡。紧接着,火铳也开始轮番射击,铅弹如同死神的镰刀,不断收割着燕军将士的生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