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走进更衣室时,正好听到这段对话,他笑着补充道:“不只是克制,科比画的战术里,连奥拉朱旺喜欢从左侧绕掩护接球的细节都标出来了,这才是关键。”他拿起战术板,对所有人说:“下半场继续用1-3-1,科比和沙克的绕前配合再紧凑一点,我们能赢下这场球。”此刻,没人再把科比当成“提建议的新秀”,他的战术分析,已经让教练组和队友们,认可了他的“战术智囊”角色。
下半场的比赛,彻底成了湖人的防守表演。奥拉朱旺第三节仅得5分,而且大多是在外线勉强出手的跳投,完全没了首节的统治力;火箭的整体进攻也陷入停滞,第三节单节仅得18分,湖人则趁机将分差扩大到12分。第四节,火箭试图反扑,可科比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他不仅在防守端继续限制奥拉朱旺,还在进攻端命中一记关键三分,将分差稳定在10分以上。
当裁判吹响全场比赛结束的哨声,记分牌定格在96-88,湖人客场赢下G2,将系列赛比分扳为2-0!比赛结束后,奥拉朱旺走到科比身边,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你们的联防很特别,我很少在比赛里被限制得这么厉害。”科比笑着回应:“只是运气好,找到了克制您的方法。”
赛后新闻发布会,杰克逊成了科比的“头号夸夸者”:“第二节的1-3-1联防是科比提的建议,他画的战术图精准标注了奥拉朱旺的接球习惯,甚至比我们教练组准备的还要详细。一个19岁的新秀,能在季后赛提出这样成熟的战术,这太不可思议了。”记者们立刻追问科比:“你为什么会想到用1-3-1联防?”科比拿起话筒,平静地说:“我研究了奥拉朱旺的比赛录像,发现他的接球点集中在罚球线附近,1-3-1联防的弧顶和两翼防守,能有效切断他的接球路线。而且我和沙克的绕前配合,能进一步限制他的接球机会。”
这番话让现场的记者们纷纷惊叹——要知道,在当时的NBA,大多数球员只会执行战术,很少有人会像教练一样,去研究对手的习惯,甚至设计针对性战术。而科比,一个刚打了一个赛季的新秀,却做到了这一点。《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在报道里写道:“科比不仅是球场上的得分手,更是湖人的‘战术智囊’,他用1-3-1联防,打破了奥拉朱旺的统治,也打破了‘新秀不懂战术’的偏见。”
对科比来说,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赢下一场胜利。赛前,他因为“新秀身份”,差点没敢提出战术建议;而赛后,他用精准的战术分析,证明了“战术价值与身份无关”——就算是新秀,只要有成熟的思考和精准的判断,也能在教练组面前拥有话语权。这种“打破身份壁垒”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篮球理念:篮球不只是身体的对抗,更是大脑的博弈。
比赛结束后,科比没有离刻离开球馆,而是和杰克逊一起,坐在教练席上回看比赛录像。杰克逊指着第二节的一个防守回合:“这里你绕前的时机再早0.5秒,就能直接断下球了。”科比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奥拉朱旺接球前会有一个左肩下沉的动作,看到这个动作就绕前。”两人聊了足足一个小时,从联防的细节到奥拉朱旺的调整,科比的提问和分析,让杰克逊越来越觉得,这个年轻人的篮球智商,远超他的年龄。
当科比走出康柏中心时,夜色已经很深,休斯顿的街头很安静,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西部决赛才刚刚开始,奥拉朱旺和火箭肯定会在接下来的比赛里调整战术,而他需要做的,就是继续用战术分析,为湖人寻找破局的方法。这场G2的胜利,不仅让湖人在系列赛中占据主动,更让科比在球队里,多了一个“战术智囊”的标签——这个标签,比“得分手”更让他自豪,因为它证明了,他的价值,不止于在场上的得分。
喜欢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